湖南省广播电视协会

首页 > 正文

“神秘瑶都·生态江华”采访活动创作体会

发布于:2016-12-20 15:58 来源:金鹰网 字号:T | T

草木芬芳  瑶香兴旺/张洁

    驱车五小时到达江华,看天气预报,连续三天都是雨,我们发了愁,雨天可制不了香,不能制香怎么去采访记录江华传统的制香文化?还没开拍,坏天气就加重了焦虑感。在一个陌生的地方,拍摄事先未来得及踩点的题材,并且要在四天时间内完成十分钟的专题,任务相当艰巨。当天晚上,我和摄像商量好了,第二天脱离大部队单独行动,先去庙子源村。

    从县城到庙子源村有三小时车程,在车上,还有中途下车休息时,我们抓紧机会与当地人交谈,有时候半道上发现点什么,都能带来兴奋感,打开认识江华瑶乡的角度和视野。

    瑶族,是一个古老的民族,早在宋元时期,瑶族人便迁徙来到了江华。这里的大山多湿气、瘴气,瑶民会采集药草,烟熏火燎驱散寒湿邪毒。由此形成了风俗,逢年过节和初一十五,瑶家人会为神灵和祖先供上几炷香,祈求得到庇护和眷顾。瑶香的外观看上去很普通,但有着其他熏香无法比拟的药物功效。一款上好的瑶香会加入上十种药材,不仅能净化空气,使人心情舒畅,还能预防疾病,强身健体。

    64岁的瑶族老人盘上仁,是当地民间制香的传承人。去到老人家里,老人并没有马上带我们看他制作的瑶香,而是将我们领到了他家屋后,介绍起了一种叫零陵香的草。盘上仁告诉我们,制作瑶香少不了它。灵香草生长环境苛刻,移栽很难存活,一般在高海拔潮湿山地才能寻得,当地人以它命地名,比如香草源组、香草口组。可见,在瑶族人眼里,灵香草是极为珍贵的植物。

    途中经过盘上仁老人的菜地,奇怪的是菜地里没有种菜,不过也没荒着,而是种了一些不常见的植物。询问后才得知,那是老人从山上移栽下来的做香要用到的药材。“你看这是沉香,这是藿香,这是枫香,都不好种,我就喜欢搞这些东西,越难活的东西,种活了那才看着高兴……”聊到做香,老人是既兴奋又得意。我也很开心,采访对象的状态调动起来,才能充分跟我们分享他生活与劳动中的细节。

    在陌生的地方,走近陌生人,让他们面对电视镜头,我们要做的是取得他们的信任,让他们忘记自己正在被拍摄,就像朋友间聊天一样,道出自己的人生与故事。时逢霜降,正是盘上仁老人忙碌的时节,要赶着采集上好的香材以备来年之需,于是我们跟他一起进山采香料。

    江华地处湖南最南端,北纬24°23分,气候温和湿润,地形地貌多样,即便是1100米的海拔之上,深秋的庙子源,仍是一派生机。海拔越高,空气湿度越大,香料植物的品质也越好。我们沿着一条峡谷,跋山涉水往上爬。雨天里,路滑且险,给拍摄增加了很大难度,但是往往越险峻的地方,风景越漂亮。为了拍摄到好的画面,真实记录老人进山采香料的实况,我们咬紧牙关,连走带爬,这一点也不夸张,有些陡峭的岩石坡,没有路段,我们是手脚并用才攀登上去的。

    艰辛的香料采集完成,接下来是繁琐细致的制香。香料要经过提香才能制香,不同的香料,提香的方法也不一样,有的需要沾本地米酒用小火炒,有的就是用大火蒸煮。而瑶香分两种,一种祭祀用香,一种生活用香。我们各选了一款香的制作工艺进行拍摄,并专门细致地拍摄了传统制香所用到的那些古朴的工具,比如打磨香粉的石槽,盛放不同香料的锅碗瓢盆。

    手工制香工序繁琐复杂,是个精细活。以往瑶民制香用香主要是自给自足,改革开放后,瑶民奔赴沿海地区打工,就选择了自己熟悉的制香行业,全县先后有6万多人到广东、福建等地从事制香。近年来,随着沿海地区产业转移步伐加快,在外制香的江华瑶族人纷纷返乡创业。大鱼塘村是江华县的制香专业示范村,在该村采访时我们选取了回家创业制作瑶香的义小平和土生土长的瑶族人曹建军为拍摄对象,他们一个办厂带动周边百姓脱贫致富,一个研制新式瑶香面向市场大胆创新,从他们身上能很好地反映瑶香在今天的发展和瑶族人的智慧与进取精神。

    截止2015年末,江华全县已创办制香企业260家,制香从业人员达7600余人,年生产香制品5.2万吨,实现销售收入6.8亿元,制香产业成为江华1.2万个家庭的主要收入来源。古老的瑶香走到现在,缭绕的烟香传达着瑶族人的祝福与期望,浓郁的草本芬芳让这个古老的民族在今天走向兴旺发达。

    这次集中采访活动,给我的记者生涯又增添了一次独特的经历,也使我深切体会到,贴近群众,深入他们的劳动与生活,走出一脚泥,才能真切地记录老百姓的生活,真实反映基层的创业图景,制作出让人信服的好节目来。

(作者单位:湖南公共频道)

编辑:曹炜阳梓

协会简介

湖南省广播电视协会是全省性的广播电视行业组织,是在党和政府领导下团结和联系广播电视工作者的桥梁和纽带。业务主管单位为湖南广播电视台。

更多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