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广播电视协会

首页 > 正文

在瑶都江华采访的那些事儿

发布于:2016-12-20 16:20 来源:金鹰网 字号:T | T

/李素芳

    十月,对于四季少了“春秋”的岳阳来说,似乎就要入冬了,一直没有时间休年假的我,还在跟同事说,今年看样子是没有机会出去旅游了。谁知,10号接到台领导的安排,让我准备一下,参加由学会廖岚秘书长带队去永州进行“神秘瑶都生态江华”的集中采访。下意识我的脑袋里冒出一个不应该出现的念头“那不是可以去旅游了!”,接下来的事实证明,我这个念头是“不对的”。

异地采访不新鲜,新鲜的是我第一次参加

    出发前三天,是周五,廖秘书长让我去她的办公室,因为她知道我是第一次参加这种形式的采访。从采访的目的、内容、意义,秘书长一一跟我聊着,两个小时的“聊天”结束后,原本还是个没头苍蝇般的我,似乎有了一点头绪,临出门前,我跟廖秘书长说,周末我得加班了。

     周末两天时间,一天半几乎是泡在网上,因为从未去过永州,对永州的了解,也就是当年课本上柳宗元的《捕蛇者说》里头的那句:“永州之野产异蛇”,至于要去的那个叫做江华的瑶族自治县,更是知之甚少,让我不得不上网百度各种信息,恶补有关江华瑶都的资料。

    从岳阳到永州,全程700公里,等同于我们从湖南的最北端跑到了最南端,出城以后全程高速也得七个小时才能到。下午四点多,到达集合的酒店,一切安排就绪后,我就在房间里整理思路。

    如何让瑶族的人文历史在节目中得到呈现呢?从岳阳一路行来,带着对儿时“永州之野”的遐想,这趟行程,对我来说,更像是一个寻梦之旅。脑子里闪过这一念头时,我确定了报道的第一个主题“寻梦”。

瑶都不好玩

    在淅沥沥的小雨中,主办方把各路媒体聚集到了江华的图腾广场里,一百多个同行们,有了第一次集体面对面的机会,简单的开幕式结束后,各自上车,采访开始。

    车队到达井头湾村,一下车,同行们个个摩拳擦掌,找机位,调设备,拼时间,拼角度,进入“开战”状态。而我的眼里就只有身着瑶服的村民和那些古民宅,穿梭在瑶民中间,耳朵里传来的都是各种瑶歌,什么东西对我来说都是新鲜的,我会盯着姑娘们头上叮叮当当的银饰看上老半天,也会在瑶族阿姨的织布机前驻足停留,如若不是廖秘书长叫我去采访,我都快忘了我来这是干嘛的。

    在诸多的瑶族绣娘中,我选择的采访对象,是一个叫陈双凤的阿姨和她的侄女,初次看到她们俩时,侄女正坐在织布机前慢慢悠悠地摆弄织机,看样子不是很熟练,旁边的阿姨正在手把手的教着,嘴里说着方言,虽然听不懂,但是看得出来阿姨教得很用心。在凝视织机的某个瞬间,我想起了之前跟一个当地的老师在古民宅里闲逛的时候,喜欢研究瑶族文化的他,跟我提过,说在瑶族,不是所有的人都会织锦,只有这里的梧州瑶的瑶民才喜欢。家家户户都有织机,但是现在年轻人都外出务工,还有多少人懂得织锦这门手艺,他都很难说出来,所以,我对瑶族织锦有个最想问的问题,那就是如果后继无人,这个传统技艺会不会消失。

    或许是这个问题太过于直接,意外地触动了陈双凤,十六七岁就开始跟着长辈学织锦的她,同龄人里面几乎是人人都会织锦,然而到了她女儿这一辈,学织锦的人可谓日渐稀少。陈双凤有一个在学校当老师的女儿,原本她也想把这门手艺传给她,可是无奈女儿没时间也没心思在织机上,好在侄女似乎有兴趣,于是她在侄女的身上倾注了一番心血,希望能把手艺留住。然而事与愿违的是,侄女远赴他乡打工,“我很担心这门手艺在我手里没了”,这是陈双凤说的最多的一句话。

    聊天的过程中,侄女李伦娥也在一边听着,看着阿姨眼眶泛泪光,她也是心有惭愧,我问她:“既然走了,为什么又回来学呢?”她说,自己有了孩子之后,以前长辈说过的一些话,她也开始懂了,所以,即便是已经快三十岁了,已经十多年没有摸过织机了,她还是想重新跟着姨妈学。采访快结束的时候,我看到阿姨脸上露出了笑容。看得出来,她很开心。

    陈双凤和她侄女,尽管是为我们这些异地来的媒体人展示自己织锦技艺的,但是,通过和她们聊天,我知道,她们手里织出的是“八宝被”,她们在织着她们心中的“锦”,这“锦”,就是对瑶族织锦这一技艺的传承和发扬,这又何尝不是她们心中的梦呢,“织梦”,这就是我这次报道的第二个主题。

香草源里的两代人

    从驻地到香草源,车队走了三个多小时,那进山的路应该不止十八个弯,绕得我头昏想吐,活脱脱就是晕车综合症,好在窗外云山雾绕的美景,让我暂时忘记了各种不舒服。

    香草源确实美,古朴瑶寨,百年老屋,溪水潺潺,古树参天,一进寨子就有一种世外桃源的感觉。只是老天爷不赏脸,从进山开始就是阴雨绵绵的,于是在香草源第一天的采访只能在室内进行。村主任游建民是我们找到的第一个采访对象。对游建民的采访很顺利,因为午饭前,我们已经先跟他有过一段时间的沟通,从瑶族的历史,千家峒的传说,再到香草源的瑶族由来,他的脑袋里就像是一个记忆库,啥都清楚,只不过他太忙了,留给我们的拍摄时间非常少,于是,第一次采访和拍摄,只有不到半个小时就匆忙结束。

    采访对象走了,意味着我这个记者要被迫停工了,可是时间紧迫,我等不起,于是,我把采访思路调整了一下,转而攻向他的女儿游敏。让我意外的是,这女儿反倒比老爸更难采访,难的不是她不配合,而是她压根没时间配合我,她要亲自准备中午的瑶族传统美食十八酿,还要安排村里的阿姨做长席宴的饭菜,午餐过后,瑶族文化最有代表的两个非遗表演“长鼓舞”和“盘王大歌”要在这里演出,她要负责清理场地和准备音响,跟着她一两个小时,就看她在我面前跑来跑去,我连插嘴的机会都很少,更谈不上采访了。

    于是,我足足跟了她一个下午,晚饭过后,终于有了一点点时间,搬来两个凳子,我们终于可以聊上一会儿了。也许是我们年纪相仿,也许是性格相似,半个小时里,我们的问题从她离开瑶寨,到她在外打拼,再到回来帮爸爸打理香草源,以及她的农村淘宝生意等等,什么话题我们都能聊到一起,只不过聊得越多,身为同龄人的我,越是自愧不如。

    游敏说,只要有游客到来,从早上为客人准备早餐到晚上篝火晚会结束,直至所有场地清理完,她才能休息,而那时一般都是晚上十一点以后了。过去的一年多时间里,她一直在重复这样的生活,我很想知道,这个女人身上到底有多大的能量,为什么要把自己搞得这么累,又是什么支撑她坚持下去。她告诉我,自从香草源这个名声打出去之后,政府、媒体都在为了推广香草源而努力,她作为香草源的瑶族女儿,没有理由不去奋斗。只不过奋斗的过程比她料想中的更累,更苦。她说,有时候实在是扛不住了,她就在妈妈面前哭一场。哭完了,眼泪擦干了,她又要继续工作了。

    在香草源的两天时间里,我很庆幸能够认识这么一对父女,在我们面前,父亲对游敏从不乏各种赞美之词,但游敏却告诉我,在家里,她却从没听过老爸夸她一句,批评的话倒是说了不少。游敏还模仿老爸的语气,跟我们学了一段,把一旁的老爸都逗乐了。游敏说,父亲没有给她太多的物质财富,但是山里人淳朴善良勤劳的精神,父辈都留给了她们。父亲游建民告诉我们,在他们瑶族的历史中,他们一直在追寻一个叫做“千家峒”的理想家园,他相信,现在在女儿这一代人的手里,会把香草源变成梦里的“千家峒”。

    游建民父女,是香草园里瑶族人的一个缩影,他们用自己的勤奋和努力,构筑自己的“千家峒”,让幸福美好的生活,成为所有瑶族人的梦想,并为这个梦想去奋斗。此次报道,我的第三个主题就是“筑梦”。

这不是玩

    两天在路上,三天在采访,五天行程就这样结束了,细细想来,我真不是来旅游的,有时候上午采访,中午就要根据上午的内容调整采访计划,白天的采访结束,晚上不是在写稿就是在为明天的采访整理收集资料。回来看素材,听同期的时候,我才发现,江华这么美,我却忘了留点时间去欣赏。

    所以江华台的同行跟我说了一句话“下次有时间了,再来一次江华,不要带设备,纯玩”,这话带劲!

(作者单位:岳阳市广播电视台公共频道  )

编辑:曹炜阳梓

协会简介

湖南省广播电视协会是全省性的广播电视行业组织,是在党和政府领导下团结和联系广播电视工作者的桥梁和纽带。业务主管单位为湖南广播电视台。

更多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