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广播电视协会

首页 > 正文

试论微传播背景下的突发事件报道

发布于:2017-03-02 17:57 来源:金鹰网 字号:T | T

  作者 鲍新文

  摘要:微传播正急剧改变着突发事件新闻报道的传播格局和传媒生态。在微传播背景下,如何取长补短做好突发事件报道,成为传统媒体面对的重要课题。在微传播背景下做好突发事件报道,实际上就是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相互渗透、相互借用、共存共赢的过程。传统媒体与微传播在突发事件报道上的取长补短和扬长避短,背后反映的正是媒体融合发展这篇大文章。

  关键词:微传播;传统媒体;突发事件

  仔细盘点2014年的一些突发事件报道,由微博、微信、微视频等微传播渠道率先发布,继而广播、电视、报纸等传统媒体跟进,进而引发广泛关注,这样的案例不胜枚举,微传播俨然已经成为主流传播方式。微博、微信、微视频、客户端等大行其道,微传播正急剧改变着突发事件新闻报道的传播格局和传媒生态。在微传播背景下,如何取长补短做好突发事件报道,已经成为传统媒体一个不得不面对的课题。

  一、微传播的优势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覆盖尤其是智能手机的普及,以微信、微博为代表的“微”生活方式以无与伦比的巨大能量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成为个人获取新闻信息的重要渠道。与传统的广播电视媒体相比,微传播发布信息的“4A”特性,即Anytime、Anywhere、Anyway、Anyone的便捷性,使其在众多传播方式中独树一帜,备受青睐。

  1.微传播反应快

  目前,在我国在很多城市的年轻人当中,几乎人手一部智能手机,只要网络条件允许,智能手机都可以成为发布新闻消息的“发射台”。 几个文字、一段音视频、一张图片、甚至一个简单的表情符号,都可以成为微传播发布的内容。遇到突发事件,人们只需拿起手机,消息便会瞬间发布,其速度之快,即便是以快速著称的普通网站也难以比拟。在2008年汶川地震报道中,央视在地震发生后的50分钟开始了新闻直播,新华网则在地震发生后的15分钟后就发布了消息。然而,2014年3月云南昆明火车站发生的暴力袭击事件,现场人群通过智能手机在腾讯新闻APP上发出的文字和图片信息仅用了不到五秒钟。

  2.微传播互动性强

  通过简单的按键操作就能完成信息传播。突发事件通过微信、微博、微视频等传播之后,往往会在极短的时间内引发成千上万的跟帖和转帖,个人对事件的评价、看法,以及自己知道的相关联的信息,都可以在圈子里分享发散。微传播能把新闻事件话题化,通过互动的平台用更人性化的形式表现出来,让每一个相关联的人都可以参与其中(只要你愿意)。腾讯新闻等APP里,类似《教师偷拍女生洗澡被打成重伤》等新闻性一般的社会突发事件,跟帖的评论竟有10万多条,《××市施工现场起冲突4人死亡》这样的突发事件也会在短短几个小时招来6.4万人次的跟帖和评论,包括议论、发泄情绪、补充相关信息等等。各类情绪的互动和发酵,让跟帖区俨然成了一个小有规模的“草根舆论场”。

  3.微传播信息量大

  一条有重大影响的突发事件通过微博、微信、微视频等渠道发布,往往会形成一个个信息集散地,形成类似于传统媒体的专题报道、连续报道、系列报道等组合式报道效应,但信息量要大若干倍。微传播信息往往从一点发布,再多点传播,呈几何级数成倍散布,亲历者的现场见证、跟帖者的信息补充或感言评价、加之传统媒体的跟进报道,多步骤内容的拼接,突发性事件便完整地呈现出来。微传播在最短的时间内满足人们对各种信息的需求,并且成本低、效益高,成为最容易获取信息的路径之一。一条“马航飞机失联事件”的报道发轫于微博报道后,迅速形成全国乃至全球舆论关注的热点,各类信息在几大主要新闻客户端的报道里海量汇总,就连国际搜寻的最新论据或质疑等高端机密信息也能浏览到,微传播的信息吸纳能力可见一斑。

  4.微传播影响范围广

  2013年8月网络“大V”薛蛮子被捕后,在新浪和腾讯微博中,10万以上粉丝的大V超过1.9万个,百万以上粉丝的大V超过3300个,千万以上粉丝的大V超过200个。几个“大V”同时发布一条新闻信息,一夜之间让新闻事件或新闻人物“爆红”,已不是什么新鲜事。据2014年4月份腾讯发布的数据显示,到该年二季度末,QQ月活跃账户数达到8.29亿,微信和微信海外版(WeChat)合并月活跃账户数达4.38亿。据统计到2014年上半年,我国的手机网民规模为5.27亿,2014年第一季度我国智能手机销量为9,500万部,开始步入 4G时代。毫无疑问,以智能手机为终端的微传播所形成的传播影响力将越来越不容小觑。

  二、微传播的劣势

  作为的一种全新的传播方式,微传播以极快的反应速度、极强的互动性、极大的信息量和极广的影响力,让微博、微信、微视频等本来相对较为自我的交流圈子变成了新闻信息发布的平台。但毋庸置疑,微传播的先天不足也日益凸显。

  其一,个性色彩浓厚,观点难免偏颇。在微传播的背景下,人人都可以成为记者,人人都可以发布新闻信息,在发布和传播时有时难免参杂过多的个人色彩,对同一件突发事件的起因、过程、结果等环节的判断和认识,往往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各有各的立场,各有各的表达,于是在众多的跟帖和评论中,意见不合者常常互相“掐架”,有时候,非主流的观点还会占据上风,出现“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2013年4月,吉林一老人跌倒在菜市场,一些微博、微视频发布的图片和文字,几乎都以“老人跌倒后178人跨过仅1人帮扶”为主题,众口一词批评世间人情冷漠,连一些卫视频道也新闻跟进,一时舆论大哗。实际情况是怎样的呢?央视《焦点访谈》实地调查后罗列种种事实:老人跌倒后菜市场有多人打了120急救电话,有人自发看守提醒路人注意,有医学常识的路人还帮老人擦拭。最后调查结果与微传播观点截然相反:老人跌倒并非冷漠如刀,而是要科学救护。事实证明,“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些微传播的个人之见,有时候是完全站不住脚的。

  其二,随意性太大,事件难辨真假。微传播只要简单注册,不需实名认证,任何对此信息感兴趣的人都可以参与进来,使用门槛比较低,发布的内容也不需要向传统媒体一样经过题材“三审”、刊播“三审“等把关,这就为以讹传讹者提供了“温床”。俗话说“假话说三遍就成了真”,持同一论调的人多了,事情也就真假莫辩了。前年“三月三”,一条 “地菜因连续阴雨未见阳光而具剧毒”的微博在湖南长沙、常德、益阳一带疯传,连具体发生中毒事件的地点和当事人都说得有板有眼,一时人心惶惶。记者从微博入手,一一查证微博中所说的当事人、事发地,并请质监部门科学检测后权威发布,“地菜有毒”纯属谣言。还比如前不久从微博上传出消息,说国内某著名导演姜某去世,影响甚广。第二天就又有辟谣:此说纯属无稽之谈。类似这样造谣、传谣、辟谣、息谣的例子在微传播过程中经常发生。

  其三,审查功能缺失,传播动机失察。前不久,公安部门对于在网络上有组织的制造传播谣言等违法犯罪活动进行了集中打击。“秦火火”、“立二拆四”、周禄宝、傅学胜等网络名人,相继因造谣传谣、敲诈勒索落网。反思这些现象不难发现:造谣者在恶意炒作一个虚假的事件时,一些网络“大V”的参与,往往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他们看似无意的转发和关注,让大批图热闹的网民一蜂而上,短时间内就可以“炒火”一个话题。待到事后事件的真实性遭到质疑时,“大V”们却又往往集体失声了。事后公安部门查明,这些“大V”现象背后都有这样那样不可告人的动机。俗话说,“人上一万,形形色色”,在微传播发布信息者,有的纯属好奇求一时轰动,有的出于发泄逞一时之快,有的故弄玄虚搞“恶作剧”,有的偏执片面图个人目的,凡此种种,一些不明真相的盲目跟帖传播者屡屡“中招”,一不小心就成了别有用心者的“枪手”。比如,许多微信朋友圈中都出现过“寻人启事”、“紧急求助”等等信息,期间也混杂着不少虚假或别有用心者。前不久安徽阜宁发生大量微信恶意编造“寻人启事”事件,谎称“寻找被拐的3岁幼女”,好心者随手转发微信,帮助信息扩散,最后却因个人信息被泄露受到恶意骚扰。

  三、微传播背景下传统媒体突发事件报道的突破

  虽然传统媒体自身的规模也在不断壮大,但是却远远赶不上微传播的膨胀速度,传统媒体在信息传播中的垄断地位被打破。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更喜欢微信、微博、微视频等更高效、更便捷、碎片化的信息接受方式。在突发事件报道和传播方面,微传播日益成为人们的重要选项,传统媒体该如何寻求突破?

  1.建立传播方式的多元化,弥补传统媒体传播及时性不足的短板

  微传播报道突发事件的速度优势,是由它的自身特性所决定的,相形之下,传统的广播电视媒体传播信息源不够广、传播成本大、传播审查程序多、播出时间固定、线性顺序播放等,让突发新闻事件报道的及时性相形见绌,报纸的报道周期则更长。传统媒体怎样弥补这一“短板”?

  其一,化整为零,建立碎片化的新闻样式。“碎片化”出自英文fragmentation,原意为“分裂、破碎、碎片”,意即“完整的东西分裂为许多碎片”。 微传播新闻内容和传播形式的碎片化,非常切合当下人们阅读时间碎片化的习惯。三言两语、现场记录、发发感慨、晒晒心情——这是微传播最显著的特点,而且字数一般不超过140个字,方便随时随地发布。新媒体时代,一件突发事件,往往需要N次新闻“碎片”的拼接才能知道全貌。突发事件报道也由过去的多次采访、静态发布,变为现在的多次采访、动态发布。在微传播背景下,传统媒体也要打破惯常的新闻样式,不拘泥于讲究新闻导语、讲究“5个W”、或“倒金字塔”的结构模式,多尝试“一句话新闻”、标题新闻、递进式新闻等碎片化样式,简明扼要地把新闻信息以飞字、插播等形式通过广播电视及时地发布出去,并且注重随时更新信息内容,让观众通过一个个新闻关键词和断断续续的新闻信息连接,形成一个完整的新闻事件概念。在云南鲁甸地震救援期间,不少广播、电视媒体把最新信息化整为零,利用飞字、插播等形式把碎片化的最新救援信息及时传递出去,也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及时性不够的劣势。

  其二,“借鸡生蛋”,建立碎片化的传播通道。微信、微博、微视频这些微传播渠道并非新媒体所独有,传统媒体同样可以借助这些渠道来传播自己“碎片化”的新闻内容。现在不少广播、电视、报刊等传统媒体都注册了自己的微信公众账号、媒体法人微博等,有的还推出了自己的移动互联网客户端——手机APP。象长沙台这样的省会城市台,其下属十多个频道、频率,几乎都开设了各自的微信公众号,首个手机新闻APP也在2014年9月进入内测、推广阶段。如央视、凤凰卫视等强势的传统媒体,也早就有了自己的新闻手机APP,并且影响越来越大。据统计,目前在新浪微博上媒体账号超过1.7万个,在微信上粉丝超过200万的官方微信就有200个之多。2014年9月,“@人民日报”成为国内微博平台上首个粉丝总量突破5000万的媒体账号。构建了自己的微传播渠道,如果发生突发事件,传统媒体就可以通过自己的微信公共账号或法人微博尽快发布碎片化的新闻信息,满足观众对事件的第一知情权。随后再通过新闻、专题报道等传统播报形式跟进报道,进而满足观众对事件的完整知情权。这样就改变了微传播拥有碎片化传播通道的独有优势,形成“我中有你”、“你有我也有”的有利传播态势。

  其三,强化新闻直播,发挥视听结合的特色优势。对新闻而言,真实是生命,时间也是生命。要大力倡导对“正在发生的新闻进行报道”的“直播新闻”制作理念,让观众和记者的摄像机同步感受新闻事件的发生和发展,产生强烈的参与感和视觉冲击。对于重大新闻事件的实时直播报道,是广播电视媒体获得新闻及时性的最有力方式,可以迅速提升媒体在观众中的粘合度。5.12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央视新闻频道率先出击,投入到灾情的报道中。随后四川台、甘肃台也相继调整节目编排,甘肃卫视更是开创了首次直播的记录。长沙电视台政法频道把“民生大直播”作为推动都市类媒体转型升级的重要抓手,每逢重大新闻事件发生,必会在最短时间内推出滚动直播。雅安地震、鲁甸地震、救援长沙高桥大火、救助落井女孩杨丽君等事件,2014年共组织直播30多次,有的全国关注,有的牵动全城,及时直播很好地满足了人们对新闻信息的知情权。可以说,直播方式的灵活运用,正成为强化新闻时效性的“利器”。

  2.坚守突发事件内容的真实性,弥补传统媒体传播速度不足的短板

  众所周知,真实性是新闻的生命,新闻报道必须如实反映客观事物的本来面目,这些是传统媒体新闻传播者们耳熟能详的原则。而微传播 “人人都是麦克风”、“每个人都可能是报道者”,对突发事件报道的真实性欠缺就成了微传播一道致命的“硬伤”,越是传播速度快、传播范围广,这道“硬伤”的危害性便越大。在很多时候,由微传播报道的事件一开始沸沸扬扬,事情的最后真相却大相径庭。微传播之所短,正是传统媒体之所长。对新闻真实性的捍卫,可以让传统媒体成为突发事件报道的“定海神针”,微传播前面把事件炒得越是沸沸扬扬,最后却越是为传统媒体的影响力张势。正如前面所说的2013年4月9日央视《焦点访谈》针对吉林“老人跌倒后178人跨过仅1人帮扶”事件的调查,真相公布后沸沸扬扬的谣言立刻风平浪静,真实性再次为传统媒体赢得尊重和信任。在这一方面,传统媒体融合微传播的速度优势,正好可以形成优势互补。2013年北京地区传统媒体联合新兴媒体成立辟谣平台,由新浪、搜狐、网易、百度、果壳等众多网站提供辟谣信息,截至目前已累计整合汇集数据10万余条,传统媒体的新闻经验积累优势得到很好地发挥。

  在来势汹汹的人言面前,传统媒体要坚守新闻真实性的底线,必须具备“三力”。

  首先要有“定力”。对于甚嚣尘上的突发事件报道,传统媒体要提升对各类信息的鉴别能力,既不能无动于衷,隔岸观火;也不能人云亦云,盲目抢发新闻;更不能随意帮腔,充当虚假新闻的“枪手”。 首先由微信、微博、微视频等微传播率先发布信息,传统媒体再跟进报道,对新闻消息进行归纳、印证和引导,其实也正是传统媒体定力的一种体现。

  其次要有“韧力”。传统媒体要发挥好多年来对新闻规律的认知优势,对新闻事件作出冷静判断,通过对新闻事件发生的原因、过程、处理结果等环节的反复求证,动用各种技术力量来还原新闻事件的真实面目,去伪成真的过程有时候很漫长,需要一种百折不挠的精神。

  第三要有胆力。类似曝光三聚氰胺毒奶粉事件、曝光小龙虾有毒事件的真相、甚至斯诺登曝光美国“棱镜门”事件真相等等,揭露新闻事件的真实性是需要一种胆量和魄力的,这种胆力,正是传统媒体新闻工作者社会责任感和新闻职业使命的一种体现。

  3.开拓突发事件内容的深度和广度,弥补传统媒体传播互动性不足的短板

  与微传播的及时性、互动性等优势相较而言,报道的深度和广度是传统媒体的优势所在。突发事件往往容易引发公众对相关联的社会现象、社会问题的关注和思考,虽然微传播受众能自由地占有大量信息,但由于普通受众缺乏新闻把关人的素质,尤其是缺乏职业的新闻敏感、宏观的透视角度以及对信息材料的二次加工能力,因此对新闻事件无法深层次报道的不足便显而易见。恰恰相反,深入挖掘新闻背后的故事,深度探讨现象背后的本质,正是传统媒体的专长和优势,这源于传统媒体多年来报道经验和媒体公信力的积累。在微传播时代,传统媒体的深度报道是扩大影响力的必然选择。

  深度报道的一种方式是,整合各类媒体观点,从深度和广度上开掘突发事件的信息外延和内涵。象前几年凤凰卫视的“读报节目”、央视的《朝闻天下》等早间、午间新闻节目,汇聚了海量的新闻信息、和不同媒体观点的碰撞,很是叫座。而当前比较流行的几种新闻解读方式,一是类似于央视的《东方时空》等节目,每期围绕三、四件时下的最受关注新闻热点事件,融合各种不同的信息资源和观点解读,让“现象级”事件引发的深层次思考和探究立体呈现在公众面前,延升了突发事件报道的深度和广度。2014年,长沙发生杨丽君坠入窨井身亡事件之后,当地的电视、报纸等传统媒体更多的关注坠井事件背后的深层次问题,比如城市下水道设施的建设、维护和人性化设计等等,把微传播引发、闹得沸沸扬扬的偶发事件引入到对城市建设等社会问题的思考,放大了传统媒体的传播力、公信力和影响力,这种模式不失为微传播时代传统媒体“借力打力”、彰显优势和个性的成功范例。二是类似于凤凰卫视的《时事开讲》等访谈类节目,围绕一个突发事件,节目主持人邀请几个业内资深人士做嘉宾,让针对同一事件不同的观点和信息在这里碰撞、交流,同时还通过多场景演播室的切换,实现跨区域的时空转换。

  另一种方式是,围绕突发事件提供的信息,深度调查事件的来龙去脉,以传统媒体的权威性还原事件的本来面目。这种调查类节目在传统的广播电视媒体中比较普遍,自从央视《新闻调查》、《焦点访谈》出现后,在全国很多电视媒体中群起效仿。这类报道最基本的特征就是释疑解惑、引导舆论,帮助受众在纷繁复杂的突发事件信息中评判、选择、分析、认识,建构新的理念和价值观,不仅向受众提供信息,而且告诉他们怎样认识这些信息。2013年一则“海南三亚市中级人民法院花4千万装修办公楼成危房”的消息经微传播发酵后在网络上疯传,很多电视媒体纷纷转载,大肆批评,口水四溅。央视《焦点访谈》记者没有人云亦云,通过实地调查抽丝剥茧,用大量的事实表明:三亚中院办公楼被装修成危楼即将被废弃的说法,并不准确。2014年5月,针对 “湖州一70岁老太吃小龙虾中毒身亡”的微传播消息,央视《中国新闻》记者对小龙虾的养殖、检测、出厂、烹调等各环节进行了实地跟踪调查,用大量的数据和权威的解读澄清了传言。这些案例在反驳微传播传言、完整呈现事件的本来面目的同时,又巧妙地借助微传播的影响力扩大了传统媒体自身的权威性和社会责任感,微传播的先发优势,最终却被传统媒体的延伸解读“抢去风头”。

  传统媒体的优势往往是微传播的劣势,而微传播的优势恰恰是传统媒体所欠缺的。传统媒体最大的优势,还是在于它的权威性。在突发事件和重大事件的报道中,传统媒体发出的声音仍然最为理性和全面,这是基于传统媒体长年以来在新闻队伍、新闻理念和新闻纪律等多方面所积累的经验优势决定的。在微传播背景下传统媒体做好突发事件报道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相互渗透、相互借用、共存共赢的过程。传统媒体一方面要思考如何有效放大自己在导向把控、内容挖掘、传播理念等方面的优势,寻找继续存在和发展的合理性,突出“主流特色”;另一方面更要思考如何改变自己的传播理念和形态,合理借鉴或融合微传播在新闻传播、新闻形态、新闻渠道等多方面的优势,实现改变。

  传统媒体与微传播在突发事件报道上的取长补短和扬长避短,背后反映的正是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融合发展的这篇大文章。中宣部部长刘奇葆同志2014年4月在《人民日报》撰文指出:推动媒体融合发展,“必须用全新的互联网思维,重构新闻采编生产流程,升级采编系统,建立统一指挥调度的多媒体采编平台,实现新闻信息一次采集、多种生成、多元传播。” ① 可以想见,未来一、两年,传统媒体与微传播在事件性新闻报道方面的融合发展将很快步入快车道。

  注释:

  ①刘奇葆:《加快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人民日报》2014年4月23日。

编辑:曹炜阳梓

协会简介

湖南省广播电视协会是全省性的广播电视行业组织,是在党和政府领导下团结和联系广播电视工作者的桥梁和纽带。业务主管单位为湖南广播电视台。

更多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