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广播电视协会

首页 > 正文

中国国有纪录片制作机构的发展与走向分析

发布于:2017-03-28 18:23 来源:金鹰网 字号:T | T

  文 李英培

  中国电视纪录片发展50余年,其国有纪录片制作机构,即全国各级电视台,一直担任着生产主力军,主导着纪录片的生产、制作和播出。除了央视外,全国部份省级电视媒体也因地制宜发挥所长,不断探索地方媒体纪录片事业发展之路,打造了一批有浓郁地域文化特色和地方个性特点的电视纪录片。

  一、国有纪录片制作机构的发展现状

  与电视新闻专题节目捆绑在一起出现的中国电视纪录片,最初不是以愉悦大众为目的,也不是以经济盈利为目的,而是以政治宣传、展示形象和教育大众作为立足之本。直到上世纪80年代,在朝向四面八方的大门不断开启之时,国内各级电视台纷纷在已有专题部、社教中心的基础上,设立对外部或海外部,几个部门同样致力于纪录片生产,这是国有纪录片制作机构获得的一次重大扩张。

  正因为有大到国家政策、小到电视台自身发展规划,长期以来国有电视节目生产机构都显示了对纪录片生产的极大兴趣,在方方面面给予了强力支持,所以从新闻纪录片到纪实风格纪录片,从电视纪实栏目到专业纪实频道,国有纪录片制作机构充分展示出自身无惧风雨、旱涝保收的优越性。

  1、播出平台优势明显。

  国有纪录片制作机构的播出平台优势有着让社会以及民营纪录片制作机构望尘莫及并难以复制的优势。虽然除中央级电视媒体之外,其他省、市级电视媒体纪录片播出比重并不大,只占到8%左右,但相较于民营纪录片制作机构来说,国有纪录片制作机构有理由沾沾自喜。因为他们自产自销,自给自足,为频道播出而生产,为完成宣传任务而生产,不愁销路,不愁平台,工作重心全部放在提高节目质量上。以湖南卫视2014年初新开辟的纪录片时段《我的纪录片》为例,播出的大部分是湖南广电自制纪录片,如《我是歌手》、《与蛇共舞》、《陪读》、《别样童年》、《和爸爸在一起》等都是由旗下纪录片生产团队拍摄制作的,这些纪录片题材符合频道气质,且借助频道热点资源,取得了较好收视成绩。

  2、制作资金来源稳定

  由于国有纪录片制作机构大多是国家事业单位,有着政府背景,其拥有的资金量让纪录片制作有着基本保障。虽然从总体来看,各级电视台对纪录片投入十分有限,相比其他节目来说偏低,但一旦项目通过台内立项审批,就将会有全额投入。而且,有些意义重大、宣传价值高的纪录片项目还可能申请到上级宣传部门的扶持资金,甚至有些项目就是由上级宣传部门主导并全额投资的。

  能够得到摄录设备的保证,能够得到交通工具的保证,能够得到差旅费的保证,能够得到节目播出的保证,这四项保证是国有纪录片生产部门能够得以自豪的前提,在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这种优越条件直接影响了体制内纪录片从业人员面对受众市场的创作激情,但也为宣传获奖的精品频出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3、获奖作品层出不穷

  客观来说,近年来地方各级电视台,特别是省级电视台在纪录片精品生产上都有一些建树,一大批优秀作品在国际、国内获奖。如上海电视台《红跑道》,湖北电视台《幼儿园》、《英与白》,湖南电视台《根籁》,大连电视台《在自己的房间》等都获得了国际纪录片节竞赛单元大奖。曾几何时,能否获奖、能否获得上级宣传部门的表彰和嘉奖,成为衡量纪录片节目质量高低的主要标准,也成为衡量纪录片从业人员个人或群体从政治素质到业务素质优劣的有效标准。

  4、公司化运作初见成效

  近年来,随着纪录片市场化意识逐渐增强,不少国有纪录片制作机构开始尝试公司化运营方式。如上海纪实频道的内容生产和整合营销由真实传媒有限公司独家运营,公司隶属于上海文化广播影视集团有限公司,致力于进一步完善文化传播、内容生产、品牌塑造和市场营销综合发展的文化产业链,以打造中国的Discovery为目标,现已成为国内领先的纪录片播出平台和内容提供商、运营商。又如2013年,湖南广播电视台旗下的金鹰纪实频道也成立了快乐金鹰纪实传媒有限公司,负责全台纪录片节目内容生产的销售和运营。

  二、国有纪录片制作机构面临困境

  虽然近年来电视纪录片的发展迅速,但与电视剧等市场化程度较高的电视内容产品相比,无论是在制播模式、经济效益,还是版权营销等方面都是不可同日而语和存在巨大差距的。

  1、制播一体模式制约纪录片商业化运作

  目前国有纪录片制作机构特别是省级媒体自制纪录片的制作播出体制大多是这样的模式:既纪录片由电视频道旗下团队负责生产,生产之后由本频道负责播出。这种“制播一体”的工作摸式,造成了纪录片制作为播出而生产,而非以市场而生产。目前,媒体中绝大部份纪录片栏目实行制片人负责制,制片人的主要职责是也为频道播出提供内容,并对收视率负责,至于栏目的商业化运作根本无暇顾及。这种作坊式的生产体制,使得国有纪录片制作机构过于依赖播出平台,失去了到市场搏杀的耐心和信心,大大延缓了纪录片规模化生产和市场化进程的步伐。

  2、资金投入小且人员实力不足

  由于大多国有纪录片制作机构的第一目的不是盈利而是宣传,缺乏经济回报的主观要求,客观上就很难产生利润。正因为如此,相对于收视和创收回报丰厚的综艺节目和电视剧而言,各级电视媒体对纪录片生产的资金投入十分有限。有统计表明,近年全国相当部份省级电视台纪录片资金年度投入仅在100万-200万之间。如湖南广播电视台,2013年全台的纪录片投入约为1600万,这个数额在同行中比较虽不算低,但还是远远低于动辄几百万的一台晚会或上百万一期的综艺节目。同时,大多数省级电视媒体在纪录片人才培育及人员保障上还较为薄弱,如湖南广电而言,固定的纪录片创作团队约有70人左右,且大多集中在金鹰纪实频道,如遇到操作难度大点的纪录片题材,就需要抽调人员临时组建团队,或者从央视、民营纪录片制作公司寻求外援。

  3、版权开发潜力小且营销意识薄弱

  由于大部份国有纪录片机构内容生产都没有经过先期市场策划与调研,主要是根据宣传需要或者由上级指令完成,因此大多数国有纪录片制作机构生产的纪录片完成播出后,就封存于资料库,没有挖掘版权交易或二次发行潜力。同时,这些体制内的制作机构背靠强大的播出平台,没有生存压力,对于自制纪录片是否能进入市场渠道以及产生与投入相匹配的经济效益,仍是持观望态度。目前,虽然受到国家发展纪录片利好政策的支持,不少国有纪录片制作机构蠢蠢欲动,尝试进入市场化题材创作,但由于经验不足,对营销策略把握不准,还在举棋不定,止步于满足自己平台的播出需求。

  三、国有纪录片制作机构的走向分析

  2013年10月,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下发了广发[2013]68号文件《关于做好2014年电视上星综合频道节目编排和备案工作的通知》。其中,《通知》明确提出:2014年1月1日起,电视上星综合频道每天6:00—次日1:00之间至少播出30分钟国产纪录片。按此计算,全国优质播出平台年均总需求6000余小时的国产纪录片。这一文件的下发,无疑对国有纪录片制作机构的生产、发展和市场化运营起到至关重要的促动作用,将会带来一系列转变。

  1、面向市场创作纪录片

  我国以往的纪录片,大多是以文献记录手法为主,忽视了故事化的原素,并过多地把“立足底层”理解为“关注社会弱势”,窄化了纪录片的功能。

  随着传媒的产业化转型,面对市场经济的挑战,纪录片市场化的需求,追寻有鲜明文化符号、地域特色的题材将会给我国,尤其是国有纪录片制作机构的纪录片带来更大的发挥空间。但是,国有纪录片生产机构在创作和生产上要转变观念,要从节目制作不计成本、不问成本、不知成本,埋头只管做节目的传统做法中走出来,去了解、遵循市场规律,将市场观念纳入纪录片创作始终,使之成为纪录片制作思维的一个内容。

  因此,对于国有纪录片制作机构而言,纪录片选什么内容来拍,生产什么样的产品来实现产销对路,是将纪录片由产品转化为商品的前提,是实现经济效益的前提。国有纪录片制作机构再不能是孤芳自赏,再不能凭自我感觉、自我兴趣确立选题,而应与市场、观众的需求紧密相连。以传承知识和文化为使命的同时,也努力进行适应市场和文化需求的探索、思考和尝试。

  2、打造纪录片品牌

  2014年开始,全国上星综合频道每天至少播出30分钟纪录片,同时又要避免产品同质化,这自然会带来纪录片题材、风格的多元化,会催生出一批更加符合市场需要、符合卫视气质定位的类型片。不少国有纪录片制作机构以此为契机,加大了对纪录片的投入,期待引领下一个节目风潮。也有不少卫视借此机会激活原有纪录片队伍,打造自己的纪录片品牌。

  如湖南卫视尽力打造人文关怀纪录片,与金鹰纪实频道联合成立了纪录片项目部,投入近60人参与项目运作,并面向全国至少20个以上纪录片制作公司发布了引进、合拍定制等需求,以形成国内新锐品牌;

  江苏卫视则在探索一种与传统专题片不一样的纪录形式——把纪录片与主流节目形态结合,按照季播节目剪辑和播出。江苏卫视季播真人秀《超级女兵》每集1小时,一共12集的《超级女兵》记录了70名海军陆战队女队员集结南海,在经过48小时极限生存挑战;

  浙江卫视有做纪录片、人文节目的传统。人文纪录片栏目《人文深呼吸》采取项目化操作、栏目化播出的季播模式,每一季都有特定主题;

  东方卫视日播纪实类栏目《东方全纪录》由东方卫视与上海纪实频道联合推出,采取系列化编排方式,每1—2周转换一个视角,如以历史为主、以人物为主、人文地理等,更新观众的收视体验。

  3、制播分离势在必行

  目前,我国纪录片产业发展正处于这样一个需求喷发的关键时刻,国有纪录片制作机构要面向市场,形成规模化生产,迈入产业化道路。因此,如何摆脱制播合一生产模式的制约是首当其冲的课题。

  目前,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已经实行了制播分离的尝试,频道以委托制作、版权购买的形式,与全国众多优秀的制作机构开展了合作,已投入资金超过1亿元人民币,2013年委托制作的节目总量近400余项。央视纪录频道还表示,要将不断扩大以“委托制作”为主的节目生产合作模式,深化制作联盟成员间的合作,实现资源优化整合。

  显而易见,央视的做法是国内纪录片制播分离的试水,那么美国公共电视体系PBS运行多年的纪录片制播分离生产方式也有值得借鉴的地方。如PBS根本就没有节目制作中心,节目很大比重来自第三方制作团队。它们将节目交给有实力和水平的电视制作公司或独立制作人生产,并与他们签定合同,支付经费。而PBS负责全面掌控节目质量,具体运作过程,包括审查制作人的预算、支付部分经费、制作节目、审查节目通过、支付全部经费等。如果节目被购买,PBS就独享节目播出和重播的权力;节目提供方保留有将节目出售给非播出性质媒体的权力,包括DVD制作,书箱销售等。

  4、完善纪录片产业链

  一般来说,一个完整的纪录片产业链主要包括制作机构、发行公司、电视台以及下游延伸产业等。如果制作机构、发行公司、媒体平台分别处于产业链的上游、中游、下游,而音像制品公司、书刊出版社和网络游戏等其他延伸产业则是对整个纪录片产业链的完善。

  相比国内火爆的影视产业,纪录片尚未形成一个完整的产业链,和西方纪录片发展比较完善的国家相比,更是相距甚远。而纪录片必须从作品发展到商品,完整的产业链,才是其产业化生存的重要保证,因为自给自足手工作坊式的生产模式很显然是无法满足产业化发展的。

  对于国有纪录片制作机构来说,它融合了产业链的上中下游,但营销发行基本还处于萌芽状态,下游延伸也是刚刚起步。因此,拓宽融资渠道,实现标准化及规模化生产、完善产业分工、锻炼职业化产业开发队伍是重中之重。

  目前,以央视为首的国有纪录片制作机构已经开始了对纪录片产业链的打造。例如2014年央视热播的《舌尖上的中国2》做了很多方面的大胆尝试,如首次采取周播的形式,与天猫网开启《舌尖》同步开售,果壳网推出‘舌尖’APP,发布官方菜谱等。如果说《舌尖1》完成了纪录片单个作品的市场延伸,那么《舌尖2》则开启了纪录片市场化运作的模式,对我国纪录片产业链的开发是一个很好的开端。

  有了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市场意识的逐步增加,纪录片人的不懈努力,有理由期待,我国的电视纪录片创作与生产一定能迅速与国际接轨,并最终走在前列。在这一发展道路上,国有纪录片制作机构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必将成为中国电视纪录片市场化产业化进程中的一支主力军。

  (作者单位:湖南广播电视台)

编辑:曹炜阳梓

协会简介

湖南省广播电视协会是全省性的广播电视行业组织,是在党和政府领导下团结和联系广播电视工作者的桥梁和纽带。业务主管单位为湖南广播电视台。

更多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