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广播电视协会

首页 > 正文

从新闻信息的表现看电视化语汇创新发展

发布于:2018-06-04 10:00 来源:湖南省广播电视协会 字号:T | T

  文/唐晓晔

  【内容提要】本文通过长期研究当今电视新闻节目信息的表现方式,探索了电视化语汇中的影像语汇、主持人互动语汇、图文语汇以及音响音乐等主要电视化表现语汇在以传播效率为中心的语境下的呈现和运用,开启了电视化表现技巧的全新视角。

  【关键词】电视化表现语汇 创新 传播效率

  电视传播作为唯一声画合一的复合型媒介形态,在上世纪九十年代曾唯我独尊。它区别于只有文字、图片的纸媒体、只有声音的广播媒体、禁锢在有限空间里电影媒体......几尺荧屏被安置在千家万户的客厅一角,受众随时可以尽兴饱揽世态的生动进程和各方发声。然而,当互联网、自媒体等新型媒体出现及其迅速发展,简单声画合一的形态已经逐渐失去其独特的传播优势,于是我们发现,如今电视新闻节目在信息传播的表现方式上开始发生了观念性的变化——“电视化的语汇”得到越来越开放和广泛的开拓,节目形态也越来越凸显出电视媒体应有的传播本质特性。

  一:影像语汇——追求极致的“眼见为实”

  当新闻事件发生时,尤其是突发新闻事件发生时,记者恰好在现场用摄像机捕捉到了事件有价值的影像素材,从理论上讲是可欲而不可求的。但这也正是电视新闻传播影像语汇的魅力所在,是用千言万语都无法取代的信息传播载体。因此,在电视新闻传播中,无论是在1986年那次CNN现场直播美国“挑战者”号发射时的大爆炸还是美国“9.11”恐怖事件,都是因为来自现场的影像瞬间震撼了人心的。

  2011年3月11日,日本发生地震海啸,无论是当地媒体还是全世界各主流电视媒体都别无选择地使用了一段当时的经典现场影像。2天之后,东方卫视的《东方新闻》继续跟踪报道了《新海啸视频展现惊魂一刻》,使用的又是之前没有曝光过的现场影像:在这篇时长1分43秒的新闻中,先是两段共56秒的非正常拍摄影像(包括后期静帧影像),然后是18秒的航拍影像,接下来是图片静帧影像,最后还有15秒非正常拍摄影像,这些影像充满新闻的全时段。这说明,在表现海啸事件的报道里还有什么比可以看见的视频影像更能说明问题,更能确认信息的真实特征。

  去年8月12日晚将近凌晨,人们几乎零时差地被天津港爆炸现场附近的手机记录画面刷屏,这些非专业拍摄的影像成为之后许多主流媒体报道该事件的主要素材。可见,在新闻信息的传播中,现场影像的真实性责无旁贷地成为传播的首要诉求。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人们生活品质的提高,家用摄像机、平板电脑、手机以及作为公安警务设施、城市管理设施、交通监管设施等监控摄像头都成为记录影像的重要手段,成为专业电视拍摄影像不可或缺的补充,电视媒体也越来越乐于使用这样来自第一新闻现场的影像语汇。事实也是如此,从电视荧屏上我们越来越多地看见新闻节目中播放的救人、车祸、抓捕、自然灾害、犯罪等现场影像,尽管它们有时候并不具备专业摄影的水准,而实现电视传播功效对其的需要——也就是在电视传播中对信息“再现真实”的要求已经远远超过了对其清晰、构图、光线、稳定等专业指标的要求。

  因为“眼见为实”正是电视影像语汇所表现的真实魅力。

  二:主持人语汇——人际传播 直抵人心

  对新闻传播中信息的真实性产生强大信息确认性的还有另外一种语汇,那就是主持人(记者)现场出镜:

  “出镜记者”这个词首先出现在上世纪60年代的美国,它是新闻记者直接在新闻现场向观众报告新闻的一种工作岗位。因此,出镜记者的准确定义是:在新闻现场,在镜头中,从事新闻传达,人物采访,事件评论的电视记者和新闻节目主持人的总称。其英文表述是“On—camera correspondent and reporter”,直译过来就是:上镜的通讯员和现场记者。从字面上看,这个词有两个意思:一是要在现场出镜;二是要准确报道新闻事实。

  我国的出镜记者比西方国家晚了近20年,现在已经越来越被新闻从业媒体采用,并且在新闻报道中受到了广泛的欢迎。

  人们还记得:1998年,为了报道伊拉克武器核查危机,中央台首次派遣总部记者(主持人),把携带的卫星通讯设备架在新闻事件的第一现场,通过卫星直播,把伊拉克核查危机的最新进展及时传递给热切关注的国内受众。2004年9月1日上午,一伙头戴面罩、身份不明的武装分子乘带篷卡车突然闯入俄南部北奥塞梯共和国别斯兰市第一中学,将1000多名刚参加完开学典礼的学生、家长和教师劫为人质,这就是著名的别斯兰人质事件。在这次人质事件的报道中,凤凰卫视记者卢宇光在现场发出了这样的声音:“恐怖分子打伤很多人,我们正在跑......恐怖分子冲过来了!向我们开枪......”毫无疑问,这真实的、喘着粗气和带着些许颤抖的声音传递的新闻信息已经远远超越了普通音频信息和视频信息的承载,带来的震撼力无疑是空前的。后来人们将这种用生命换回的现场报道称之为“卢氏报道”

  对于新闻记者出境,凤凰卫视有一套独特的理论支撑,正好也从一个侧面验证了笔者对于记者出镜作为强大新闻传播语汇的论点。他们认为,新闻报道的要点有三个:1、快:第一时间报道出去,画面来不及先口播、口播来不及上字幕;2:第一手:自己的记者、站在事发现场、卫星传送不行就用视频宽带传播,没有宽带就用普通网络,没有图像就用电话连线。3、独家:发现别人没有的新闻,没有独家的事件就找独家的角度,没有独家的访问就找独家的问题。新闻要快,那么“出镜记者”是哪怕写几个简单的字幕概要的唯一承担着;新闻要第一手,那么“出镜记者”的影像画面本身就是看得见的事实的最好验证;新闻要独到,“出镜记者”深入现场捕猎是唯一的实现途径。可见新闻传播要实现其信息真实性的本质化表达,“出镜记者’是最形象、确凿的语汇。

  擅长“出境”的著名记者赵微在总结自己对这种语汇应用的心得时说:“记录过程的完整性与 “全感采访”的运用最大限度地减少了“噪音”对新闻信息传播的干扰,使得有关这个新闻事件的信息尽可能低充分展现于受众面前。”

  在一般性的新闻报道中,因为篇幅和节目形态等因素的限制,出境主持人语汇的运用多数情况是片段或局部的,再加上这种语汇的使用对出境记者的业务水平要求相当高,而只有在新闻深度报道或新闻调查类型的节目里,“出境记者”这种独特的表现语汇才有机会被使用得淋漓精致,才能充分凸显这种传播语汇的无穷魅力,当然,其传播效率也大大超过一般的电视表现语汇。

  三:图文语汇——兼具信息详解与直观

  曾经作为电视媒体表现语汇的特色——影像一直是我们新闻节目的主角,无论是直观生动的现场新闻,还是兼深度与广度一体的动态新闻,或者是兼述兼评的新闻评论、新闻专题,荧屏上呈现的总是“镜头”(即我们所说的影像符号),那个年代我们喜欢将新闻节目作成一个相对固定的模式:“播音员(主持人)口播导语+新闻视频”,等而次之的模式则是:“播音员(主持人)口播新闻”,(这样的形式选择多半是因为媒体暂时没有新闻现场视频可供播出,或者因为某种原因上级要求通过播音员口播的方式强调或者突出某个稿件内容)所以在那个时期,我们采编业务里会出现诸多类似的词语:空镜头或者转场镜头。笔者要说的是,按照今天的电视化传播理念,这样的镜头(影像)就正是我们所指的传播价值不大的信息符号,正是我们在高效传播诉求下所必须摈弃的“废话”。因此,在电视新闻传播发展的过程中,在电子信息技术的推动下,我们在电视化表现语汇的领域里看到了扎实而可喜的前进脚步。比如,后来我们在枯燥的“口播导语+视频”的形式上看到了口播者身后背景的从“单色画面”到“单色画面+文字”到“图象画面”到“动态画面+文字”到“动态视窗+动态文字”到“动态视窗现场连线”等等,甚至于播音员(主持人)身后的背景被换成的大尺寸的液晶电视或巨幅的LED屏。在新闻正文部分我们更看到了除视频以外的文字、表格、绘图、画中画、视频图片文字编辑等等更家丰富内容,而这些语汇的综合运用无疑更实现了新闻信息表现的拓展和强化,受众从荧屏上看到了更直观、明了、形象的新闻信息。

  如今打开电视机,无论是普通的新闻节目还是较高端的新闻评论节目,其电视化表现手法已经随着新闻传播理念的不断发展进化,其手段和技术已经从根本上得到提升,并且呈现形式新颖、手段多样、效果奇绝的势头。除去我们过去一致在用的直播车、小型直播传感装置、电脑、手机等直播以外,我们还看到过去那种唯新闻现场镜头主导的电视新闻表现已经被更加丰富多彩、恰如其分的形式所取代,受众已经习惯并且能充分享受和参与互动到这种以传播为本质诉求的电视化表现中。例如:在新闻节目里面你可以看到出图表、字幕、截图等以往我们在以动态视频为特色的电视画面中,有时候恰恰就是这样的表达有力地强调的传播信息的力度。比如:央视2014年9月4日《新闻联播》中的一条新闻<国务院发布“关于深化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作为一条受全国几千万家庭和考生高度关注的全国高考政策改革信息的首次电视传播,从受众心理来说,肯定是希望一字一句弄清楚改革的各项条款,因此,这条新闻信息的传播诉求既不是要给人看多少人在教室里奋笔激书,也不是要看相关部门开会讨论如何改革等,而是要尽可能清楚地告诉受众改革的具体做法和时间表等关键信息。所以,在这条新闻就超常规地采取了独特表现方式。其中,没有影像的表格文字占据了全部175秒中的102秒,勿庸质疑,这样的电视化语汇的运用在这条新闻中实现了完美的传播效果。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央视经常策划的“数字看XX”就是电视化图文语汇运用的最典型案例。

  四:全新辅助语汇:音乐、音响、动画

  电视语汇中,影像符号功能的最大最重要的信息特征就是还原真实现场。它以其强大而独特的方式记录、还原了事实,并带领受众见证了真实和历史。但是,从目前媒体播发的新闻作品形态来看,音乐、印象、动画也已经成为新兴的电视化表现手段了。

  在网络媒体对日本海啸进行的的大批报道里,特别引人注目的,也是点击量最大的却是一段长达10多分钟的视频,它通篇没有一句有声文字(配音),只用了日本民间的祭祀歌谣清唱作为背景伴随始终,其凄婉与无助的表达不仅让受众确认悲剧发生的真实性,同时在情感上受到强烈冲击,产生巨大的惊骇和叹息。这段视频超越一般的高点击率的事实恰好说明:受众此刻的最大信息诉求不是别的,而是过去我们所谓电视专业领域里不值一提的非专业摄像“作品”。其实这就是电视化表现发展到今天呈现出的全新的表现形态,这种表现形态如果运用得当,其对于传播将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除图表、文字以外,在新闻节目中我们还可以看到动漫、电影或电视剧视频资料、画外音、快、慢镜头、配以音乐等等艺术化的表现,甚至于在主持人出镜的时段下,高科技制作的超大屏幕的LED视屏背景成为主持人语汇更广泛意义的补充,背景上,不完全是过去用的很普遍的视频真实影像,而是综合了那些图标、字幕、节目、绘图等。甚至于还出现了主持人手持指示棒在背景屏幕前上下指点,背景上的相关图片信息依次呈现,这样的形式虽然并不是我们过去所熟知的电视表现手法,但是,在今天越来愈多的电视新闻节目中为了更明确地传播信息,这种新型的形式已经发挥了其作为新型电视语汇的良好传播功效。比如:在去年央视对于马航370失联事件的报道中,为了向受众直接传播370有可能的航线路线,每天各国搜寻马航370的最新进展和出动的艘救设备情况,主持人背景中多次出现马六甲海峡的海事图,运用高科技手段分析测算的370各种航线图、各国舰船的前进位置以及用动画的形式阐述美国最先进的搜救设备的工作原理等等,其信息量之大、之具体、直观、生动已经达到前所未有的程度。

  总之,随着传播观念的创新、传授手段的提升,在电视新闻节目制作中综合更多的艺术传播手段进行电视化表现已经被越来越多的媒体和受众所接受,这是电视化语汇发展的微观凸显和大势所趋——电视新闻的传播永远是在正确的信息导向之下,以传播效率为目的的,不论采取何种创新的、利于受众接受的表现语汇。

  (编辑:易灵巧)

编辑:曹炜阳梓

协会简介

湖南省广播电视协会是全省性的广播电视行业组织,是在党和政府领导下团结和联系广播电视工作者的桥梁和纽带。业务主管单位为湖南广播电视台。

更多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