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广播电视协会

首页 > 正文

民生新闻大有可为—地面频道民生新闻栏目发展现状思考

发布于:2018-06-04 11:06 来源:湖南省广播电视协会 字号:T | T

  文/湖南广播电视台 周玲 陈湘 

  近年来,地面频道将目光瞄准民生新闻市场,以人文视角关照社会,凭借本土化优势,在激烈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

  民生新闻的兴起是中国社会发展、公众话语权释放的必然产物。综观全国电视市场,民生类栏目数不胜数。仅以湖南省台为例,涉及民生新闻的栏目就有湖南都市频道的《都市1时间》、《都市晚间》,湖南经视频道的《经视焦点》、《钟山说事》,湖南公共频道的《帮女郎 帮你忙》等。它们通过区分定位、优化内容、丰富品类等方式,分割了收视市场。

  不过,即使是品牌民生新闻节目,在发展过程中,也出现过负面消息集中、内容碎片同质等诸多问题,部分媒体纷纷通过拓展内容、调整编排等方式以规避风险。本文基于2015年收视调查数据,以及对民生栏目的跟踪观察,对民生新闻的共性、发展现状与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对未来民生新闻栏目应如何突破窘境寻求发展进行探讨。

  一、民生电视新闻共性分析

  民生新闻凭借本土化地域特点,在“民生”内容上大做文章,各展所长。

  首先,品类丰富,收视表现抢眼。电视民生新闻栏目,始终贯彻立足本地、服务民生的宗旨。从品类上来看,有以主持人命名的节目如湖南经视频道的《钟山说事》、浙江教育科技频道的《小强热线》,有帮忙服务类节目如济南新闻综合频道的《今晚我帮你》、山东生活频道的《生活帮》,有强化互动类的节目如广东公共频道的《DV现场》等。从收视来看,它们大多位列当地电视新闻节目收视前十,市场表现抢眼。根据央视索福瑞收视数据显示,2015年1到12月,全国数十档节目在当地市场份额都超过了14%,如上海的《新闻坊》、南京的《零距离》、合肥的《第一时间》、昆明的《街头巷尾》、深圳的《第1现场》,湖南的《都市1时间》等。部分栏目出现所属频道全天收视最高峰值。

  其次,定位区分,时长基本在90分钟内。各地面民生新闻频道的播出比重虽然逐年提升,但在定位与特色上各有区分,都在尽量避免同质化。如济南新闻综合频道的《今晚20分》和《今夜我帮你》,前者追求的是“第一时间绝对现场”,后者凸显的是帮助、帮忙类报道。二者的时长基本都控制在90分钟以内,在有限的时间突出重点,避免了编排紊乱的问题。

  再者,老少皆宜,释放观众收视热情。民生新闻因贴近百姓生活,关注百姓所想,俘获了一批忠实观众。除受到中老年观众青睐外,也有一定比例的年轻、高学历、高收入观众。以湖南省台两档民生栏目《都市1时间》、《经视焦点》为例,前者4-23岁阶段、大学以上学历、5000元以上收入的观众市场份额分别为12.6%、13.2%、16.4%;后者则分别为12.5%,14%,23.8 %,部分高于平均份额。再来看浙江省台的民生栏目《1818黄金眼》与《范大姐帮忙》,从年龄来看,各年龄层观众比例基本持平,其中4-23岁年轻观众比例分别为11.46%、11.39%,另外,两档节目同样吸引了高学历观众,拥有大学以上学历者的观众比例分别为25.99%、40.28%,在各学历层中占比最高。

  二、民生新闻现状与问题分析

  长期以来,由于媒体间的激烈竞争,使得警务案件、突发事件、家长里短等民生内容成为提升收视率的“看家法宝”。民生新闻屡屡爆出负面、媚俗、碎片、表象、同质化等问题。尽管部分媒体采取过一些措施,也收到了一定的成效。但通过对民生新闻栏目的持续观察我们发现,在市场需求与导向要求的双重压力下,民生新闻尚存在几大问题,未得到根本性解决。

  一是选题负面集中,新闻理性缺失。民生新闻栏目中,负面选题集中的情况几乎普遍存在。报道涉及火灾、诈骗、纠纷等负面内容比重较大,给观众以生活周围事故频发之感。

  同时,由于过多记录百姓的情感纠葛,生活矛盾,民生新闻理性缺失的现象也日趋明显。都市类媒体在探索真正的“民生”新闻道路上,任重道远。

  二是碎片化存在,新闻价值待提高。民生新闻大多堆砌生活琐事,出现“泛平民化”趋势,新闻价值不高。同时,内容碎片化、表面化普遍存在,新闻对事件缺乏深度与纵向分析,话讲半截不彻底,结尾部分虽有引导但不深入。部分报道连事故原因、处理结果也没有给出答案。

  此外,有的栏目内容构架与版块设置重复交叉,区分不大。版块间未形成有机的整体,编排比较随意。

  三是同质化情况明显。不少栏目从报道选题、版块设计再到栏目风格,同质化现象明显。报道选题涉及事故、案件、政法等类别,处理方式也大致相同。另外,报道风格呈现短平快节奏;栏目包装也是大同小异,陷入同质化窠臼。

  四是主流融入感不强,桥梁作用有待强化。笔者认为,媒体应积极搭建政府与民众对话的桥梁,主动反映政府管理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原因和应对措施,让政务透明化。而目前,民生类新闻的桥梁作用有限,对政策中的民生内容解读不够,主流融入感不强。

  三、如何突破窘境求发展

  目前,民生栏目数量众多,资源有限,加之新媒体的无孔不入,做真正的独家几乎不可能。那么,如何在现有资源基础上做出特色,实现差异化竞争,值得我们思考。未来民生新闻栏目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第一、挖掘深度,追求精品力作

  目前,电视民生新闻似乎陷入“求多”的误区,不少栏目报道量数十条之多,内容不可避免地停留在事件表面。民生新闻应挖掘事件的前因后果,探寻引导,形成大版块。2015年以来,湖南都市频道《都市晚间》栏目经过多轮改版升级,报道量减少了一半以上,大版块内容增多,报道故事性、可看性增强,在长沙市场份额持续数月上涨。

  深度提升了,民生新闻的信息量、服务性与指导性会随之增强,而碎片化、表象化的情况也会得以改观。

  第二、优化编排,形成版块特色

  编排结构不合理,缺乏整体科学的统一筹划,是目前民生新闻普遍存在的问题。央视索福瑞对观众收视行为的长期观察结果表明,观众人均每天收视段数为15段,每段时长15分钟。15分钟后便进入疲倦期,如果没有新的刺激,容易做出调台、弃台选择。因此,民生新闻亟待掌握节奏,优化编排,改变碎片化状态,有效将新闻服务落实到衣食住行各个方面。

  当然,优化编排,让各版块之间有机关联,需要长期摸索。江苏广播电视总台城市频道的《南京零距离》,就是经过了多年的改版实践,才形成了现在的“焦点”、“角色”、“观点”、“追踪”与“记录”五大版块,主题区分,特色不同,收视率也一路走高。

  第三、加大创新,凸显栏目个性

  民生类栏目可尝试各种突破。首先,研发不同的节目品类,或增加“调查”、“评论”的分量,或挖掘有血性有智慧的民生节目主持人,提升品牌影响力与竞争力。湖南广播电视台《钟山说事》的主持人点评犀利,收放自如,栏目因主持人魅力而增色不少。

  其次,创新多种表现形式,尝试多种传播途径与手段,如充分运用SNG 直播车,实现直播常态化;通过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平台直播节目、充分发挥观众的参与积极性。

  再者,加大其它民生内容的扩展,聚焦带有公众性、普遍性的事件,赋予一定的情感、意义和判断,倡导社会理智和风尚。

  第四,摆脱浅表,融入宣传主流

  媒体要建立“国计”与“民生”融合的思维习惯,将政府意志和百姓意愿有机统一①。结合社会热点,回应百姓关切,承担媒体应有的责任与担当。从政策中选取事关民生的重要信息,以百姓视角进行解读,体现记者的业务素养与功底。

  未来媒体的竞争一定是品牌的竞争,而品牌又需要内容来支撑。因此,民生新闻一定要有开阔的大视野,摆脱浅薄、挖掘深度、凝聚共识,培养观众的收视习惯,让人们得到精神层面的满足。只有主动向主流媒体靠拢,坚持内容为王,做到有温度、有感染力,不断打造权威性和公信力,才能让民生新闻升华成具有旗帜意义的主流新闻,获得整体水平与品质的提升。

  多年来,地方民生新闻始终关注百姓冷暖、记录时代变迁,在新闻传播领域发挥了重要作用。而未来,媒体要树立品牌形象,赢取公信力,必须完成由表象到内涵,由情绪到理性的转质升级,最终完成由通俗到雅俗共赏的惊艳转型②。也只有树立业务标高,在整个行业激发鲶鱼效应,地面频道民生新闻方可笑傲民生新闻的江湖。

  注释:

  ①李远君:《电视民生新闻的问题及对策》,《青年记者》,2012年8月。

  ②朱皓峰:《中国电视民生新闻:倔强生长的二十年》,《中国广播影视》,2012年12月。

  (编辑:易灵巧)

编辑:曹炜阳梓

协会简介

湖南省广播电视协会是全省性的广播电视行业组织,是在党和政府领导下团结和联系广播电视工作者的桥梁和纽带。业务主管单位为湖南广播电视台。

更多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