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广播电视协会

首页 > 正文

浅谈精准扶贫电视报道创新

发布于:2018-06-04 11:35 来源:湖南省广播电视协会 字号:T | T

  浅谈精准扶贫电视报道创新

  ——湖南卫视的实践与启示

  ◎ 聂 雄 谢鸿鹤

  摘 要:笔者梳理湖南卫视近年来有关精准扶贫的宣传报道时发现,连续五年推出的新春走基层年度大型直播活动、“扫码扶贫”帮扶平台、《十八洞村扶贫故事》等深度报道离不开湖南卫视强大的创新基因。本文深入分析精准扶贫报道中体现出来的新的策划理念、呈现手段和传播方式,并总结这一系列创新所带来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提高的成功经验,以期为新闻媒体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做好新闻舆论工作的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进一步深化“走转改”、更好地开展精准扶贫报道提供借鉴。

  关键词:湖南卫视;精准扶贫;宣传报道;创新

  2017年1月26日(农历腊月二十九)至30日(大年初三),湖南卫视新春走基层特别节目《直播苏木绰》在《湖南新闻联播》中推出。这是湖南卫视继《直播汤湖里》(2013年)、《直播吕洞村》(2014年)、《直播惹巴拉》(2015年)、《直播香草源》(2016年)后,第五次推出新春走基层年度大型直播活动。《直播苏木绰》聚焦精准扶贫,集中展现武陵山区土家族人的新春年俗,挖掘即将消失的文化遗产,展现精彩的鸡罩捕鱼、土家榨油、百人打糍粑、舞动高花灯和毕兹卡相亲运动会等活动,从地理、历史、民俗、文化、扶贫故事等多角度展现土家族“祖源之地”的风土习俗、时代风貌和土家同胞的新年梦想。节目上接“天线”、下接“地气”,广受观众好评,并受到当地干部群众的欢迎,认为“这种扶贫方式确实很新颖,不仅促进旅游经济的发展,还让我们享受了精神文化大餐”。将《直播苏木绰》等年度直播活动和《十八洞村扶贫故事》等精准扶贫报道综合起来看,湖南卫视依托自身强大的创新基因,主动设置议题,在精准扶贫宣传报道中不断思考与探索,打出一套又一套不同凡响的组合拳,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益,持续引发舆论关注。

  一、理念新

  1.坚持典型引领,发挥示范作用

  理念创新,就是要保持思维的敏锐性和开放度,打破传统思维定势。①不论是采用“新闻大片”模式的《直播苏木绰》,还是采用“新闻连续剧”方式的《十八洞村扶贫故事》,湖南卫视的精准扶贫报道坚持创新新闻报道理念,力求做到“因势而谋、应势而动、顺势而为”,做“看不见的宣传”。

  湖南卫视将精准扶贫报道作为新闻舆论工作的重中之重,立足大策划、大制作,力求立意高远、制作精美,收到了影响力大、传播力强的效果。从《直播汤湖里》到《直播苏木绰》,连续五年每年选准一个贫困村开展新春走基层大型直播报道,这在中国电视史上绝无仅有。通过全方位、大容量、集束式的宣传报道,“养在深闺人未识”的民俗风情、自然景观和优质土特产等在聚光灯下惊艳世人。这些贫困山村的知名度迅速提升,很快成为外乡人熟知的热门旅游景点。大直播后,村里的基础设施建设明显加快,群众生活条件日益改善,收入不断增加,生活水平大幅提高。2013年,湖南省旅游局(现为湖南省旅游发展委员会)在节目播出后请来北京的专家为汤湖里村制订了旅游规划,当地政府在该村实施“百日攻坚”项目,拓宽改造了公路,建起了露天温泉、水上乐园等设施,如今每天吸引上千名游客前来观光旅游。2015年,惹巴拉景区通过电视播出名声大振,山寨环境得到全面改善,村里发展了20多家农家乐,年接待游客达15万人次。

  集中宣传报道激活了这些村落的资源优势和发展潜力,加快了脱贫进程。报道还通过“解剖麻雀”的方式,深入分析致贫原因、发展短板,帮助村民寻找脱贫致富出路,大大增强了贫困地区干部群众脱贫攻坚的信心和决心。

  2.讲好扶贫故事,报道温暖人心

  除了发布和解读最新扶贫政策、及时跟进扶贫动态消息和每年推出新春走基层特别节目外,湖南卫视还经常派记者深入贫困地区的田间地头,采写扶贫帮困故事,真实反映脱贫实际困难,总结脱贫攻坚成功经验,深入挖掘典型人物,立体呈现精准扶贫工作的方方面面。2016年年初推出的《十八洞村扶贫故事》便是其中的代表作品。

  这组五集系列报道由湖南广播电视台新闻中心和中央电视台新闻中心共同采制完成,以“新闻连续剧”的方式讲述2013年11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湘西花垣县十八洞村提出“精准扶贫”后,该村村民在各级政府帮助下脱贫奔小康的故事。节目先后在央视《新闻联播》和湖南卫视《湖南新闻联播》中播出。《十八洞村扶贫故事》开篇聚焦“扶贫先扶志”,主要讲述如何做思想工作,但杜绝说教。故事的主人公叫施六金,曾经在村里思想道德群众测评中得分倒数第一,“等靠要”思想比较严重,“懒筋”作祟,进取心不强。扶贫工作队队员不厌其烦地找其谈心交心,一年后的他不仅变得勤快起来,而且积极支持村里的公益事业,好像变了一个人一样。施六金的心路历程的变化,让人们看到了精准扶贫工作中思想政治工作对调动群众积极性的重要作用。系列报道第二集《选准产业按下“快进键”》则敢于直面矛盾。村里在发展产业时坚持市场化运作申请贷款,但少数村民认为还没脱贫却又多背了一身债,意见颇大。加之在发展产业上没有统筹兼顾近期利益与长远规划,村民短时间内缺少获得感,对扶贫工作队有意见,扶贫工作队队长龙秀林在群众评议干部时排名倒数第一。报道没有简单展示矛盾,而是在故事中层层分析矛盾冲突的前因后果,真实还原了精准扶贫工作的艰巨性和复杂性。2017年年初,再次同央视新闻中心合作,推出后续报道《再访十八洞村苗寨举办集体婚礼》,重点讲述扶贫工作队帮助村里大龄青年解决“脱单”问题的故事,呼应习近平总书记2016年3月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湖南代表团审议时对十八洞村大龄青年婚姻问题的关心,充满了人文关怀和生活气息,情到意到,富有正能量。

  二、手段新

  1.以大型直播打通“立场”和“现场”

  湖南卫视的精准扶贫重头报道采取全新拍摄手段,形式新颖、制作精良,可视性强。每年的新春走基层大型直播报道更是恰到好处打通了“立场”和“现场”,影响大、效果好。大型直播报道调动一切电视元素,彰显电视媒体优势,往往能收到震撼人心的效果。为了增加传播效果,为贫困村脱贫攻坚助一臂之力,湖南卫视对这一项目进行超常规投入。如今年的《直播苏木绰》,台里选调记者、编导、舞美、灯光、特种装备操作等各方面业务骨干70多人,组成顶级拍摄制作团队,继续坚持“新闻大片”模式,每天围绕一个主题推出一场大型直播。为保证信号传输的高效稳定,提高节目质量和视觉冲击力,台里整合最先进的技术资源,创新使用虚拟现实(VR)、流媒体传输、移动直播、无人机采集、全景拍摄等技术。直播参照大型晚会配置资源,大型高清转播车开进现场,十多台摄像机全方位记录,100多名志愿服务者和500多名当地干部群众参与其中,场面震撼、气氛热烈。报道采用主持人同群众一起体验的方式向观众展现土家民俗风情,富有生活气息,给人带来美的享受。

  为做好新春走基层年度直播报道,主创团队需要在贫困村蹲点采访近一个月,与村民同吃同住同劳动。参与直播报道的记者编辑们将自己视为村里的一分子,持续追踪关注贫困村的发展变化。每当国庆、五一等重大节假日,湖南卫视会派出直播小分队到贫困村,利用卫星和4G进行连线报道。湖南卫视深刻认识精准扶贫工作的重要性,准确把握创新方向,让宣传资源形成合力,充分发挥大直播的“扩音器”作用,助力精准扶贫。

  2.精心制作,追求品质

  新春走基层直播活动从策划、组织到播出,背后的艰辛可想而知。寒冬腊月,在山高路远的边远贫困村落,交通不便、条件恶劣,但直播团队克服一切困难,迎难而上。为确保直播成功,每场活动前反复演练,不敢有半点马虎。比如,《直播苏木绰》第一场活动是鸡罩捕鱼,主持人和土家汉子一道在冰冷的池塘中来回穿梭,不顾寒冷,忘记了苦和累。技术团队为保证12个摄像机位精准移动,彩排时将每一个镜头都画下来讨论,直播脚本先后改了多遍。最终呈现在观众面前的节目如行云流水,一气呵成。每场活动的组织非常不易,但在节目制作团队和村民共同努力下,直播节目顺利完成,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表面上看是先进技术设备和手段的使用以及舞美、灯光、音响的完美配合保证了节目的品质,成功的真正秘诀是节目制作团队和当地干部群众付出了百倍的努力和情感。

  除了以“新闻大片”模式开展新春走基层直播活动,湖南卫视还采用“新闻连续剧”方式拍摄制作精准扶贫大型策划报道。《十八洞村扶贫故事》《再访十八洞村苗寨举办集体婚礼》《武陵源区脱贫攻坚纪实》等完全改变了一个记者一台摄像机拍摄单条消息的传统模式。为了将精准扶贫工作的进展、现状、问题和出路等讲深讲透,湖南卫视经常组织主创团队一头扎进某一个贫困村,蹲点十天半月甚至一个多月,深入挖掘扶贫故事,最后形成三到五集系列报道,集与集之间环环相扣、引人入胜。后期剪辑精益求精,精心挑选每一个镜头、剪辑每一帧画面,让镜头语言和解说词融为一体、天衣无缝,观众看后好评如潮,称赞节目“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融思想性、艺术性于一体”。既入眼入耳又入脑入心,这样的报道收到了“鼓舞人、激励人”的效果。正如湖南广播电视台台长吕焕斌所说,湖南卫视“不仅能扛起娱乐创新的旗帜,更能把新闻创新和主流宣传的旗帜插上主阵地”②。

  三、传播新

  1.立体传播,报道影响持续放大

  为了放大精准扶贫报道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必须创新传播方式,融合新媒体实现立体传播,充分释放正面宣传的正能量。今年《直播苏木绰》推出时,湖南卫视联合央视国际频道、湖南国际频道和芒果TV、腾讯、百度、新湖南、红网等新媒体以及张家界市广播电视媒体一起刊播,美国优视、加拿大国际等十多家海外媒体同步播出,“两微一端”也及时推送相关信息。从宣传片、海报首发到“中央”文案,各类媒体发稿实现整体联动,仅网络平台相关点击量就达到4000万次。

  “受众在哪里,新闻舆论传播的阵地就在哪里。在舆论环境、媒体格局、传播方式深刻变化的今天,如何借助新媒体传播优势,提升舆论传播力和引导力,成为新闻舆论工作者亟待解决的重要任务。”③有责任才有担当。一直以来,湖南卫视积极应对新媒体、融合新媒体,《十八洞村扶贫故事》《再访十八洞村苗寨举办集体婚礼》等大型策划报道以湖南卫视采编联动平台为“中央厨房”,随时向芒果TV、红网等新媒体供稿,并通过“两微一端”进行链接和推送。

  2.打造“扫码扶贫”平台,助力精准扶贫

  “扫码扶贫”是湖南卫视利用频道自身强大的传播优势直接服务贫困村群众的帮扶平台,在《午间新闻》栏目中固定推出。通过新闻报道推介贫困村的优质农产品和特色旅游资源,并附上二维码,观众扫一扫即可关注产品信息和联系方式,被称为“指尖”上的精准帮扶平台。自2015年11月16日在《午间新闻》栏目中推出,到2016年年底,“扫码扶贫”专栏已发稿120多篇,帮扶贫困村140多个。

  为了让“扫码扶贫”服务急需帮助的贫困群众,同时确保所发信息真实可靠,《午间新闻》栏目成立专门联络组,对接湖南省8000个驻村扶贫工作队,建立帮扶信息数据库,同时与省、市、县各级扶贫部门联动,对帮扶信息加以甄别,对拟推介农产品的质量进行把关,既做到为贫困群众雪中送炭,又确保消费者放心购买。2016年11月21日,《浏阳潭湾村3万斤水果玉米待销》播出后,观众扫描二维码后与种植大户万春谟建立联系,水果玉米很快销售一空。万春谟给栏目组打来电话说:“要是再过十天还找不到销路,这些玉米就要烂在田里了。”

  除了特色优质农产品,“扫码扶贫”还将贫困地区的乡村旅游资源作为推介重点,2016年5月至今已推介40多个特色村落。通过报道,这些村落知名度大幅提升,客流量明显增加。

  为了提高帮扶效率,栏目组还与一批企业建立联系,为贫困村与爱心企业牵线搭桥,动员社会力量参与帮扶活动。2016年11月9日,永州新田县龙泉镇上庄村50万斤红薯滞销的消息经“扫码扶贫”报道后,湖南一家粮油公司第一时间购买了10万斤,并表示愿意和村里建立长期供销合作关系。一些大型商户也经常派人到“扫码扶贫”报道的贫困村大量收购农产品。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各地要做到“扶持对象精准、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措施到户精准、因村派人精准和脱贫成效精准”,并强调要“扶到点上、根上”。④湖南是贫困人口较多的省份之一,也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精准扶贫”战略思想的地方。近年来,精准扶贫已成为湖南省各级党委、政府的工作重心,对精准扶贫进行出新出彩、有声有色的宣传报道,是媒体“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的职责所在,是广大新闻工作者的使命和担当。《直播苏木绰》等精准扶贫报道取得的成功,无疑是湖南卫视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2·19”重要讲话精神、坚持“走转改”、坚持全面创新的结果。

  注释:

  ①参见《如何跟上习近平新闻理念》,http://politics.people.com.cn/n/2015/0108/c1001-26349956.html

  ②转引自牛春颖《坚守导向金不换》,《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2016年3月1日。

  ③王思北、李亚红、胡浩:《坚守新闻理念 牢记职责使命——新闻舆论战线工作者群像扫描之二》,《人民日报》2017年2月20日。

  ④《四个“精准”是落实习近平扶贫思想的重要法宝》,http://theory.gmw.cn/2016-02/06/content_18816499.htm

  (作者单位分别为:湖南广播电视台新闻中心;长沙广播电视台)

  (编辑:易灵巧 樊丽萍)

编辑:曹炜阳梓

协会简介

湖南省广播电视协会是全省性的广播电视行业组织,是在党和政府领导下团结和联系广播电视工作者的桥梁和纽带。业务主管单位为湖南广播电视台。

更多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