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广播电视协会

首页 > 正文

文化自信助力文化类节目兴起

发布于:2018-06-04 11:39 来源:湖南省广播电视协会 字号:T | T

  文/陈征宇

  2017年的电视荧屏被文化类节目霸屏了。《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引发了全民对诗词的大讨论和自发比拼;《见字如面》仅凭一封信、几个人就迅速将观众带入情境;《朗读者》以朗读为载体,为普罗大众打造了一个情感表达的神圣殿堂。这几档节目一经推出,便以浩大的声势占据了微信、微博等社交媒体,成为街头巷尾热议的话题。笔者认为,正是国家这几年大力倡导文化自信,才使昔日“门前冷落鞍马稀”的文化类节目,迎来了兴起的春天。

  何谓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一个政党、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和积极践行,并对其文化的生命力持有的坚定信心。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曾在多个场合提到文化自信,并强调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那么文化自信,又是怎样助力文化类节目兴起的呢?笔者认为,可以之前提到的三档节目为例,从以下三点来进行探讨:

  一、 文化自信以继承为本

  说到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首当推举中央电视台自主研

  发的原创文化节目《中国诗词大会》。该节目借助诗词这一代表中国传统文化的符号载体,以记诵诗词为表现形式,进而探索中华古典文化之美。这种节目样式,在激发大众对传统诗词乃至传统文化的兴趣和喜爱方面,效果无疑是显著的。《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在春节播出期间,不仅维持着1.5%以上的超高收视,还获得了无数的好评和热议。收官之战,更是以市场份额超过第二名30%的绝对优势,拿下了收视冠军。该节目延续第一季“赏中华诗词、寻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的宗旨,邀请全国各个年龄段、各个领域的诗词爱好者共同参与诗词知识比拼。通过现场一百余位诗词达人之间的比赛对抗,带领全国电视观众重温经典诗词,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充分展现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

  与第一季相比,《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进一步拓展了诗词内容。入选节目的诗词从《诗经》到毛泽东诗词,时间跨度达数千年,涵盖整个中国文学史。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的诗歌缘起,到“黄河之水天上来”的盛唐气象,再到“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的革命情怀。节目用这些最熟悉、最打动人心的诗词,激发观众的记忆与情怀,带领观众在“熟悉的陌生题”中领会中华诗词文化的精髓与精妙。同时,第二季的赛制也进行了升级,增设了更具可看性的 “飞花令”环节,每场比赛增设一个关键字,由场上选手得分最高者和百人团答题第一名,轮流背诵含有关键字的诗句,获胜者直接挑战擂主。现场百人选手团的构成也更加多样化。来自全国各地各个民族、各个行业,上至七旬老人,下至七岁儿童,节目组试图将节目打造成一场全民诗词盛宴,来提升民族文化自信。

  诗词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为重要的部分,具有很强的民间基础。它不仅是书本里的知识,也是我们日常生活的情感共鸣和流行歌词的灵感来源。更重要的是,诗词里有天地、有历史、有社会、有故事、有人生、有情怀。传统文化内涵的融入,更增添了节目的意趣和底蕴。毫无疑问,《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对于以继承为本的文化自信打造是成功的,不仅捧红了复旦附中的武亦姝、北大博士陈更等一批人气选手,现场实力派嘉宾的点评也让人耳目一新、印象深刻,就连主持人董卿,也因为在节目中不经意所展现出来的深厚文化底蕴而圈粉无数。

  二、 文化自信以创新为魂

  做任何节目,创新始终是灵魂。以上提到的三档节目中,创新力度最大的,非《见字如面》莫属。以英国的综艺节目《LettersLive》为原型的《见字如面》,作为国内首档明星读信类的节目,节目现场完全没有当下综艺中最常见的火爆比拼,更没有卖萌搞怪。而是由一群“老戏骨”朗读着人们早年的往来书信,来使人“见字如面”,情真意切地感受过往生活的点滴细节,以及打动人心的人情况味。节目旨在通过书信这种已经逐渐消失的物件以及它曾经承载和连接的生活方式,带领观众重温那些值得中国人知道的、有意思的、真实的中国故事,唤起人们心底的一些念想以及对逝去时光的回忆。

  节目中邀请到的读信嘉宾,都是演技扎实、台词过硬的优秀演员,他们的演绎声情并茂,可以在寻常的书信故事当中发掘出情感内蕴。于观众而言,就像欣赏了一场高质量的小剧场话剧,“如涓涓山泉沁人心脾”。尽管节目在形式上几乎是极简主义,但却因“画风清奇”而备受瞩目。《见字如面》从选信阶段,就开始了严格地把关,邀请知名信件收集家、多家书信博物馆、档案馆为节目推选所需的信件,最终通过反复比较和研判,从上万封信中精选出百余封跨越古今的信件进入节目的正式录制。据总导演关正文介绍,最终入选的信件强调了关涉历史的重要性、当事人的权威性以及内容的有趣性。但所有的标准其实只有一个,这封信代表着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值得让更多人看到。

  以《见字如面》在网络上推出的首个视频,戏剧大师曹禺与著名画家黄永玉在1983年的往来书信为例。视频上线不到3小时,网络点击已冲破200万,迅速攀升至新浪微博综艺话题榜第一阵营,引发了全民热议。黄永玉当年作为后生的直言不讳,以及曹禺作为前辈的虚怀若谷,两位艺术大师的真性情,被张国立和王耀庆两位资深演员演绎得淋漓尽致。黄永玉本人看过后,高兴地邀请节目组到家里做客,对节目给予充分的肯定和好评,称《见字如面》“做了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

  相比虚构的作品,信件具有天然的真实性,其中的认知价值不言而喻。原本私密的家书、情书、友人信件,不但极富个人特色与历史带入感,还打开了另一扇认知历史、认识名人的窗口。很多来自名人或涉及重大历史事件的私人信件,其携带的历史场景、人物情状及社会风貌,可以为人们带来与真实人物直接交流的文化享受。就像人民网所称赞的那样,节目里的每一个读信视频,都值得循环播放。也正是文化自信所引领的灵魂创新,帮助《见字如面》在2016年的最后一天,从全国各大卫视跨年晚会中脱颖而出,获得了不俗的点击量和收视率。

  三、 文化自信能成风化人

  如果说,《中国诗词大会》用优美的中国古诗词,掀起了全社会对传统文化的重新尊崇;《见字如面》用触及灵魂的交流,重新领会中国人的精神情怀与生活智慧;那紧随其后的《朗读者》,就是专注于“一个人、一段文”,以朗读为切入点,成风化人。

  但实际上,节目的魅力并不仅仅在于朗读本身,每一位嘉宾在朗读之前分享的个人故事同样精彩,有时比之后的朗读还更吸引人眼球。因为这些嘉宾所分享的故事,并非简单的过往经历,大都包含着深刻的内涵或动人的情感。《朗读者》更像一档精简版的谈话节目,以朗读为外壳,以朗读嘉宾的故事弘扬真善美为内核。节目的本质在于传递文化自信的价值观,唤起社会中日渐缺失的温情和责任感。

  《朗读者》在节目中所邀请的明星,都被还原成了普通人。濮存昕不再是话剧表演艺术家,他朗读老舍的名篇《宗月大师》,致敬了帮自己摆脱小儿麻痹症的荣国威大夫。张梓琳不再是世界小姐,一篇读给女儿的《愿你慢慢长大》,倾注了其初为人母的满腔柔情。麦家不再是茅盾文学奖得主,而是通过朗读家书,表达了父亲对叛逆儿子的理解和宽容。徐静蕾不再是演员兼导演,史铁生《奶奶的星星》让她泪流满面地回忆起奶奶对自己从小到大的疼爱。郑渊洁不再是童话大王,与父亲同台朗读的《父与子》,尽显父子情深。汪明荃不再是香港演艺界的大姐大,她是罗太,与夫君罗家英共读《老夫老妻》,憧憬着相偕到老。

  出现在《朗读者》中的普通人,也因为节目大热,而成为明星。96岁高龄的翻译界泰斗许渊冲,因幽默童真而瞬间上了热搜榜,并带动了自己翻译书籍的热卖。让观众重新相信爱情的“神仙夫妇”,也使二人的鲜花谷成了热门景点。毕业于耶鲁大学,却选择回国当一名村官的秦玥飞与小伙伴的朗读,让人们争相关注他们精准扶贫的乡土创客计划。已经离开人世的清华大学赵家和教授,将一生积蓄全部匿名捐献给陌生的贫困学生,让人感慨大爱无疆。从第一次听说就彻底爱上敦煌,并毅然放弃城市生活扎根大漠,被喻为“敦煌女儿”的樊锦诗,让人聚焦国宝的抢救性保护。北航学子朗读航天英雄杨利伟的《天地九重》,象征着中国在探索太空领域的不懈传承,扬我国威。

  身为《朗读者》制作人兼主持人的董卿,可谓节目的灵魂人物。年初,她就因在《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的主持中所表现出的扎实文学功底而被大众圈粉。《朗读者》的播出,更是被大众评价为“腹有诗书气自华”的董卿,实现了“对于一档有着人文精神的电视节目的追求”。她表示,《朗读者》中的“朗读”二字重文字,所以朗读的文章必然是温暖的、有态度的,具有撞击灵魂的力量;“者”字则重人,嘉宾选择的标准要有丰富的阅历、动人的人生故事和真诚的情绪感染力。“我们要展现有血有肉的真实人物情感,文字的背后是情感的承载,而朗读就是用最美、最直接的方式来表达情感、传递爱。”董卿希望《朗读者》能够像一双温柔的手,轻轻推动人心相互靠近。文化自信,正是能够成风化人。

  综上所述,着力传递中国传统文化审美品位的文化类节目在今年的悄然走红,无异于文化自信与节目相互助力的有益尝试。这些节目通过开拓人文视野、扩大思想容量、创新模式套路,将电视节目模式、文化传播和情感交流的需求相结合,依托文字载体将长期蕴含在社会大众内心深处的文化自信彻底激活。不仅在全社会掀起一股阅读经典、朗读诗文的热潮,还连续创造了口碑和收视的神话,以强大的中华传统文化精神内核实现了传承文化、凝聚思想、表达文化自信的传播效果,是国人文化自信增强与提升的最佳写照。(编辑:易灵巧)

编辑:曹炜阳梓

协会简介

湖南省广播电视协会是全省性的广播电视行业组织,是在党和政府领导下团结和联系广播电视工作者的桥梁和纽带。业务主管单位为湖南广播电视台。

更多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