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形计》是眼泪秀,但不廉价

时间:2007-3-21 |来源:北京青年报


    在日前《新周刊》的2006年度电视榜评选中,湖南卫视的《变形计》获得了年度节目创意奖。与此同时,正在播出的《变形计》第二季也在观众中激起巨大的反响。繁华都市和偏僻乡村的两个人互换角色,一方面引来了观众的滚滚热泪,另一方面也带来一个话题:对于乡村主角来说,游走城市的南柯一梦是否太过残酷?

    新《变形计》之《城市痛点》说的是:家境优裕的长沙少年胡耿与父亲关系紧张,厌学逃课;陕北乡间少年石宏强,承担着照顾弟弟、妹妹和爷爷生活起居的重担,家务之余才是读书。两个孩子千里挪移,互换了角色。《变形计》之《不舍的村学》说的是:湘西凤凰城的山区老师吴艺伟,在破旧的教室里,一人教着全村所有的学童;北京府学胡同小学的青年女教师苏磊,教语文并兼着班主任。吴艺伟来京教书,口音怪,衣着土,镇不住孩子,被学生问住,简直度日如年。苏磊在山里抖空竹,赠图书,访贫苦,过得如鱼得水。

    尽管《变形计》里对城乡两个主角的“变形”生活平行叙述,均用笔墨,但其真正感人之处在于乡村触目惊心的贫困,以及贫困中人们的坚韧和仁爱。穷孩子进城和富孩子下乡都是反差:三十元只是胡耿一次不太宽裕的零花钱,它却是石宏强一家人一周的生活费。石宏强做小工的妈妈为了不亏着“临时”儿子胡耿,追着汽车把全部积蓄三十元塞到他的手里。土教师进城和“洋”教师下乡同样有戏:吴老师怕学生浪费,自己吃掉全班学生剩下的鸡腿。苏老师班上有一个略显痴呆的孩子,因为她无意中吃了放在窗台上的安眠药。这些活生生的事儿,比任何一位体贴民生的导演虚构的细节都要动人。当然,细心的观众能看出来,表面上毫无雕琢的片子中还是有编导的刻意设计,这种设计是为了使贫困和坚韧更有摧折人心的力量。

    可以说,《变形计》是一档专门给城里人看的节目。湖南卫视的主体观众是城市人群,他们对远离经济中心的贫困人口是陌生的,当他们跟随城市主角进入这片意想不到的天地时,原始困苦的农耕生活会给他们带来巨大的冲击。他们很难想象自己在这样的环境中该如何自处,而其中的人们却一次又一次表现出不屈的意志和无私的爱心,观众为此震惊、感动、流泪,从而对自己所拥有的幸福生活倍加珍惜。《变形计》作为一扇看得见风景的窗口,也可能触动某个城市能人兼济天下的情怀,为镜头里的贫穷主角和村落引来改变命运的机会。

    变形之后,城里的两个主角获得了心灵的净化,胡耿懂得了生活的艰辛和自己的轻薄,不再对父亲轻率地恶语相向;苏老师见识了真正的贫穷,她的人生境界更上层楼。可是乡村的两个主角就没那么幸运了,石宏强带着临时同学的眼泪和礼物,回乡继续他的贫寒生计。他很可能因为梦幻七日游而产生蓬勃的进取之心,最终过上体面的生活。可是一旦遭遇重大挫折,无法走出乡村,他面临的将是泰山压顶的幻灭感。而吴艺伟从北京回去后,放弃了教职,声称“明年100%要出去打工”。至于放弃的原因,节目里没有交代,但可想而知,这不是一次励志之旅。

    应该承认,《变形计》的创作显然不乏猎奇的视角和蓄意的煽情,在一定程度上,它的高收视率所依托的,可能恰是城市主体观众群对乡村群体的优越感和猎奇感,甚至可能被人指为潜在的歧视。但隔膜才是最大的歧视,《变形计》以戏剧化的设计,短暂打破城乡屏障的效果虽然有限,但终究打开了一扇窗。有了这扇窗的启示,真正的了解和理解,或许会在现实中逐渐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