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恰同学少年》的冰火两重天


www.hunantv.com | 2007-04-30 | 来源:新世纪周刊

  很少有人知道,湖南省第一师范学校老楼的一楼第八班对于中国现代史意味着什么。因为曾坐在这个教室左边倒数第二张课桌的学生毛泽东,在校期间的绝大部分笔记和日记已经由于两次意外而毁于火灾。而关于他的各个版本的传记中,对这段时期的记载也少得可怜。与毛泽东后来的经历相比,这段几乎湮没不彰的历史的重要性显得那么微不足道。

  今年3月22日,一部名为《恰同学少年》的连续剧在央视一套黄金时间播出。尽管不少观众并不知道“恰同学少年”是什么意思,但这并不妨碍他们追捧这部“红色青春偶像剧”。如毛泽东多年后在他那著名的《沁园春·长沙》里回忆到的那样,《恰同学少年》还原了他们“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的求学生活。

  低开高走的收视率

  时间回到1913年,年仅19岁的毛泽东在经历了一场与父亲的冲突后,毅然来到省城长沙,进入湖南第四师范求学。半年后,这所学校与湖南第一师范合并。在“一师”,他得到了杨昌济、徐特立、袁吉六、孔昭绶这些优秀老师的教导,也结识了蔡和森、萧子升(后改名萧瑜)、萧植蕃(萧三)、陶斯咏、杨开慧等同学和朋友。在时代最优秀头脑的相互激励下,毛泽东在这里度过了5年半“修学储能”的生活。23集的《恰同学少年》就是取材于此。

  2002年,湖南电视台台长欧阳常林对导演龚若飞提出,想制作一个教育题材的连续剧。今年3月22日这部剧终于在央视播出,其间,《恰同学少年》经历了近6年时间。2005年11月通过审查后,仅在央视就搁置了一年半,以至于该剧导演之一龚若飞担心在电视剧制作技术突飞猛进的今天,自己的作品会“过时”。

  “冰火两重天”是该剧编剧黄晖在荧屏上见到自己作品时的感受。《恰同学少年》在央视播出的当天,他在央视影视部的朋友告诉他,这个剧当天的收视率创造了今年央视“一套黄金时段”的最低点。一个与之相关的事实是,根据央视今年推出的收视奖惩制度,低于央视平均收视率的连续剧将面临相应程度的罚款处罚。但他“整个心都凉了”的状态没持续多久,该剧的收视率以不可思议的方式节节上升。“头一周开播才三天,北京地区收视已经涨到近6个点。 第二周,收视率夺全国上星台之冠。第三周播了两天,全片结束,正式统计虽没出来,摸底调查却显示,大结局可能创下了央视近年来电视剧的单日收视纪录!”4月4日晚上,也就是该剧播完的第二天,他在那份风行网络的《编剧自白书》中写道。

  该剧责任编审、央视影视部编导张志敏用最终的数据向《新世纪》周刊证实了这个说法,“根据央视索福瑞的调查,《恰同学少年》第一集播出时,其4.11%的收视率确实是目前为止今年央视‘一套黄金时段’的最低记录,而最后一集的收视率达到9.86%,打破了央视‘一套黄金时段’的收视记录。虽然平均收视率还没计算出来,但全国的平均收视率应该在6个点左右”。今年3月底,央视影视部主任汪国辉公布的目前央视“一套黄金时段”收视率平均线是5.29%。

  用红色青春励志

  片子做好后,导演龚若飞曾经请另外一个剧组的外联剧务帮忙带去送审,“对方当时也不看好这部作品,觉得这个片子审完要两天,很无聊。结果两天之后,他说自己哭了很多次,被剧中主人公的情感打动了”。编剧黄晖说,龚若飞是一直都对这个戏的收视率最有信心的主创人员之一。

  黄晖并不愿意强调前期审批和后期审查的困难,不过从他“以后打死也不碰重大历史题材”的半玩笑口吻来看,这显然是个漫长而繁复的过程,黄晖甚至有过根据演员口型重新写台词的经历。虽然提出了很多史实和艺术表现上的修改意见,但审片者对该剧的印象却很不错。25集的样片送上去,重大题材办审片小组只用了一天半就看完了。审片小组副组长李准说,他在审片过程中最大的感受就是“不累”,“平时我们审片没有这么轻松”。

  《恰同学少年》在“一师”实地取景,还原了当年白衣胜雪的场景。其中的“衣”是根据毛泽东遗留在一师的校服原样复制而成,立领、铜扣,由精致的灯芯绒面料制成,加上日式学生帽,看上去相当挺括。当年的毛泽东擅长体育,击剑、拳击、篮球、足球样样拿得起。他是长沙地区足球联赛的传奇门将,保持着不失一球的记录,还发明了毛氏六段操。但更多的还是大量读书和参与社会活动。他曾与萧子升一起游学湖南,在校期间曾领导“驱张运动”,也曾组织过“新民学会”这样的社会实践团体。作为学校的风云人物,毛泽东还得到了陶斯咏的芳心暗许,当然,这种朦胧的情感仅限于陶斯咏单方面的意愿。

  比起观众熟悉的革命题材剧,《恰同学少年》的一个特点是剧中的人物性格张扬。重大题材办的成员之一、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副主任杨胜群评价它“清新”、“脱俗”。这种“清新”与伟人青年时代的生活复合在一起时,产生了奇妙的化学反应。在电视剧播出后,黄晖跟踪浏览了上千篇观众的博客,他发现不少人很自觉地用剧中人物的道德标准来重新界定自己。这也符合他写剧本的初衷,他并非要写一部“青年毛泽东”,而是想写“那个年代的这样一群先生,这样一群学生”,让观众明白,“普通学生的身上,渐渐孕育着伟人的未来。这种发展过程,都是生活中完全可能发生,只要观众本人努力,也能做到的”。

  网络内外的力量

  “一般而言,网友是对电视剧最为挑剔的一个群体,这次连网友也如此看好这个戏,确实没想到。”龚若飞说。《恰同学少年》播映之初,网友曾为“对毛泽东角色的性格塑造不合史实”、“扮演者与毛泽东外形不相符”、“过于偶像化的场景和造型有悖那个年代水深火热的事实”、“剧中的毛泽东脸上为什么没有痣”等问题有所指摘,但在剧组用史实进行解释后,类似的问题就很少有人再提。

  百度的“恰同学少年吧”里也很热闹,网友们充分发扬网络工兵的精神,翻出1919年毛泽东与蔡和森创立的新民学会在周南女校的合影、陶斯咏的生平、萧子升后来写的《和毛泽东一起行乞记》及萧子升后来“盗卖故宫文物”的传说,还有数字“28”与毛泽东(毛泽东曾用笔名“二十八画生”)一生的神秘联系等等。当然,也有深入领会青年毛泽东思想的网友组织了《恰同学少年》读书会来“求其友声”。一篇名为《今夜的我泪流满面,羞愧难当》的帖子更是被吧主少见地加了“精品”标记。

  4月4日和5日,央视《新闻联播》对该剧连续两天进行报道,直接推动了它在网络上的升温。扮演毛泽东的演员谷智鑫在3月30日开了博客,前几天的日浏览量不过3000次到7000次,后来就猛增到了20000多次。他的粉丝“谷子”的QQ群已经建到第4个。在“谷子们”的强烈要求下,他不得不把自己的宣传行程公布在博客上,“谷子们”会把有关他的报道无一遗漏地贴在专用博客上。还有的粉丝客串记者,在他参加活动的地点守候,对他的一举一动作现场报道。

  谷智鑫博客上贴出的行程表排得满满的。在4月3日到19日这17天的时间里,他出席了14场宣传活动,其中包括新浪、《艺术人生》、《新闻会客厅》、《快乐大本营》。访谈做完后,这些文字和影音资料又迅速成为网络传播的信息源,被转载到各个网站、论坛。

  与年轻人话语增殖的网络世界相比,50岁以上的观众群体是《恰同学少年》的“沉默的半数”。龚若飞原来设想的收视群体是青少年,但他惊喜地发现,制作单位收集回来的信息显示,50岁以上的观众竟然占到了收视群体的一半。

  “这可能有两个原因,作为家长,对孩子的教育问题非常关注;再者,剧中青年毛泽东的人格魅力可能重新勾起他们自己青年时代的回忆。”龚若飞分析道。